李兆云,句容市行香中学教师,她不仅是第二批镇江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还是镇江市“十佳教师”、最美教师、镇江市出彩教育人、镇江市中小学教师学科带头人、句容市最美职工、句容市最美乡村教师、句容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更值得称赞的是,她还拥有3个不同专业的本科文凭。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在自学路上一路前行?
“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得拥有永不枯竭的水源”
22年前,李兆云老师来到地处条件艰苦的茅山老区的句容市行香中学任教。忙完每天的教学工作,她就开始自学南京大学的法律本科课程。
两年后,李兆云老师顺利地拿到南京大学法律本科自学考试文凭。她有了转行做律师的机会,不少同学也劝她赶快离开老区。但是老区学校年轻教师留不下来、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当地群众把孩子转到外地读书的现状深深刺痛了她的心。李老师暗下决心:坚守老区教育这块沃土,为老区建设奉献青春年华。
一年后,行香中学缺历史教师,校领导安排她转教历史。她很快发现,如果不抓紧学习,教学理论就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她急忙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本科的函授学习。在此期间,她孩子出生了。丈夫看到她既要忙孩子,又要忙学习,实在太累了,劝她别学了。但李兆云说什么也不愿放弃学业,为了不影响学习,她将孩子交给婆婆带,节假日也顾不上陪陪孩子。三年后,她通过了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函授本科的考试。
不久,当学校安排她教思想品德课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徐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函授本科。大家都劝她说,你一会儿学法律,一会儿学历史,这不是瞎折腾吗?是不是把握不住学习方向,不知道该学什么了呢?
对此李兆云老师只是善意地一笑:“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工作,多学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得拥有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长期满负荷、超负荷地工作,李兆云老师身体透支相当严重,日积月累,落下了一身的毛病。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她学习的信心,工作疲倦了,在办公桌上打个盹;腰病犯了,在办公室里扭扭;颈椎病发作了,自己动手揉揉……三年后,她终于取得了徐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学历。
“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于教学,何异于两足书橱”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学历不代表能力。学习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于教学,何异于两足书橱?”李兆云常常这样提醒自己。
为此,她坚持边教学边学习边研究,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教学研究任务,她总是积极请战,勇于探索和实践。她作为省教育规划立项课题《挖掘地方资源,构筑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骨干成员,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并通过鉴定结题验收。2019年12月,她主持的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镇江市课题《主题班会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着眼科学的精神培养的劣构问题设计》等10多篇论文刊发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刊物,20多篇论文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在第三届全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卓越课堂观摩及研讨会上,她的展示课《关爱他人》展示了全面过硬的教学、研究能力。
“一个也不能少,用知识成就每一个学生”
关注老区的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关注学困生,转变学困生,用知识成就每一名学生,这是李兆云老师不变的追求。
2021年秋天,她遇到了学困生小鑫。小鑫一上课就想睡觉,李老师提醒他注意听讲,他竟破罐子破摔:“我不学了,关你什么事!”
“一个也不能少!”她课后找小鑫谈心,“数学、英语你基础差,要慢慢来。但思想品德只要你上课认真听,你肯定能学好的。”看到她充满信任的目光,小鑫激动地说:“听你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此后的每一堂思品课,李老师都会关注小鑫的表现。他似乎也变了一个人,上课时认真听讲。每节课都有课堂检测,李老师让小鑫回答选择题,结果8道题对了5道。“不错了,有进步,认真学下去,争取下次全对。”隔了两堂课,李老师第二次让他回答选择题,结果全对了。在刚过去的期中考试中,小鑫考了63分。他连声说:“谢谢老师!下次我争取考70分。”
这些年来,班上出现了一部分留守儿童和单亲孩子,李兆云老师总是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学生小陈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小陈跟奶奶一起生活。女孩体弱多病,医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李老师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多次找她谈心,常常带上物品去看望她,为她补习功课,帮助她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渐渐地,小陈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人也开朗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向学校捐赠口罩、测温枪等6000多元的防疫物资,积极参加句容市教育局抗疫期间名师空中课堂送教活动。2020年10月她参加了第九届疆内外教学周活动。
无须再追根究底。循着李兆云老师的教学足迹,笔者试图寻找的答案已经找到:李兆云老师不断地挑战自我,逐梦前行,是因为她始终坚守奉献茅山老区教育事业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