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甘心情愿付一生,风风雨雨艰险去共存。”在熟悉张宏军的人看来,这句广为人知的歌词用在他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自1986年走上三尺讲台以来,他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对农村孩子的关爱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终身为农村孩子服务”成为他从教30多年不变的座右铭。
师恩难忘 立志从教
张宏军出生在苏北古运河边的一个农村小镇,他的教师生涯,源于一位教师对他的触动。张宏军上小学四年级时,原先的语文老师因工作调动,班上新来了一位语文教师名叫李明皋。第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就被李老师深深迷住了。他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眉飞色舞的表情,那丰富有趣的手势,那妙趣横生的解读,无不深深吸引着同学们。从此,语文课成了张宏军的期盼。
后来的一件事让张宏军终生难忘。那是一节作文课,李老师让写一个小动物。张宏军当时啥都不怕,就怕写作文。他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憋了半天,敷衍完成。两天后,作文讲评。作文本发下来,他一看,哇!老师在他作文中“我家的小鸡跟我的感情可好啦!每天放学,它们只要一听到我的脚步声,就赶忙从鸡寓里跑出来。”这句话中的“寓”字下点上了着重号,还在旁边加上了批注:“好一个‘鸡寓’!你真了不起,还会用拟人化的手法。精妙,传神!”张宏军当时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老师这么夸他,紧张的是他其实当时写的是“鸡窝”,因为粗心,写成“鸡寓”了,老师竟然没有发现,还表扬他。(后来才知道李老师是将错就错。)真是歪打正着!
作文评讲课上,李老师激动地向全班同学隆重推出班级的“写作新秀”--张宏军,并请他上讲台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他红着脸低着头走上讲台,用低低的声音读完了自己的作文,又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羡慕的目光中红着脸低着头回到座位上。此时,他的额头上已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从此以后,他爱上了写作,对写作非常刻苦和投入,作文水平提升很快。现在,他已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人大复印资料曾一期全文转载他两篇文章。他想,这一切都与李老师当时的鼓励分不开的。他的心已被深深触动,并且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老师,当一名像李老师那样的老师!”
美丽坚守 苦亦是乐
1986年7月,张宏军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他放弃了城区学校优厚的工作条件,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毅然决然地选择到县内非常偏僻的一所农村小学--韦镇乡中心小学任教。
韦镇乡,离氾水镇有20多里路,全是土路,交通闭塞。虽说是一个乡镇,但连一条像样的街道都没有。每到晚上,整个小镇到处都沉浸在一片漆黑之中。小学地处穿乡而过的灌溉河南,张宏军最享受的娱乐活动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沿着灌溉河边散步,聆听蝉虫吟唱。生活条件的艰苦更不必说。当时,张宏军被安排教“大五”班。什么是“大五”班?由于当时六年制还没有普及,在“小升初”中,没有考取初中的孩子被集中到一块,编成的班就称作“大五”班。这样的班级里,头脑聪明但调皮捣蛋的学生很多,教这样的班级是很吃力的。在家排行最小,饱受疼爱的他,哪受过这样的苦。几个月下来,劳累加上营养不良,人就瘦了一圈。爸妈心疼得直掉眼泪,但他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他在那里享受到了从未享受过的快乐。
每周六下午,张宏军准备回家时可谓是温馨时刻。那时,孩子们总会不约而同地簇拥在他的周围,眼睛里充满着留恋之情。孩子们把从田埂上采摘来的还散发着缕缕幽香的各种野花,插满了他的自行车。当他骑上车离去时,总会有几个孩子在追着他的车子跑,直到不见了人影。那依依不舍的场景,让他既感动又温暖。后来,由于过度劳累加之受凉,他得了阑尾炎住进了医院。医生建议他手术治疗,一劳永逸。当他需要手术治疗的消息传到学校时,很多孩子都担心得哭了起来。他人躺在病床上,但心还在班级里,当想到再过一个月孩子们就要考初中时,他坚决要求医生保守治疗。医生拗不过他,只好每天给他挂水消炎。为了稳定孩子们的学习情绪,他每天忍痛坚持给孩子们写一封信,(当时通讯没有现在方便,没有电话)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还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张宏军正在打点滴,突然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童音,他惊喜地发现,原来是他们班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骑了20多里地赶来医院看他。一进病房,孩子们顾不上擦汗,就迫不及待地围着他关切地问这问那,同室的病友们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望着孩子们用平时舍不得花的零花钱买来的水果罐头和亲手精心制作的卡片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任凭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从这群“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他真正体会到了农村孩子的淳朴善良。他们的心灵是那么纯净,纯净得就像一抹蓝天。
第二年,张宏军来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村小--韦北村小学教五年级语文。韦北小学建在一片坟地上,有两排简陋的教室、几间宿舍和一间厨房。北面是一大片胡桑田,南面、西面各是一条河,东面是一片荒地。刚到学校,就听说去年放暑假前,校长躺在办公桌上午睡,突然整个办公桌往下一沉,原来办公桌下是一口棺材,因腐朽支撑不住连人带桌子的重量,所以陷下去了。还听说,前年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因不小心掉在西面的那条河里淹死了,而那条河就正对着宿舍的窗子。生性胆小的他每到晚上就苦不堪言,同事们都回家了,整个学校就剩下他一人。办公室不敢去,在宿舍里,他也不敢朝窗外看。遇到雨天就更为恐怖,他几乎整夜都把头蒙在被子里,捂得满头大汗也不敢伸出来。有时实在忍受不了这份煎熬,索性骑上二十多里路回家,第二天再赶回来。如果遇到雨天那就惨了,烂泥把车轮塞起来骑不动,只好扛着车走。到学校时,浑身像散架似的他,往往直接把车往南面的河里一扔,过两三天后才把它捞上来。吃的就更差了,几乎每天都是咸菜汤下面条,整个一个冬天,他竟吃掉了一百多斤咸菜。
生活的苦和从孩子们那儿得到的乐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张宏军教的这帮孩子尽管才上五年级,但异常懂事,善解人意。孩子们知道他胆小,每天放学都不立即回家,陪他到天快黑才陆续回去,甚至有的孩子还提出要留下来陪他。看他吃的差,孩子们有的把心爱的小零食偷偷从窗户扔进他的宿舍里,有的舍不得吃爸妈煮给自己的鸡蛋,悄悄地塞给他。还有的干脆让父母做好吃的送到学校。他喜欢堆假山,有一个孩子硬是让他爸爸拉了一拖拉机的地骨到他家……多么可爱的孩子呀!面对他们,他唯一能够回报的就是像他的恩师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爱倾注在农村孩子身上。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给农村孩子以最好的教育!
以“水”治校 自强不息
2010年是张宏军实现梦想的一年。他申报参加了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的评审,一举通过。同年,他被任命为氾水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宏军坦言:“他对语文教学比较熟悉,对繁杂的管理工作则比较陌生。担任校长以来,面对全校2400多名学生和130多位教师,如何带领他们向前走,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经过深入思考,张宏军认为学校管理既要靠制度规范,更要靠文化引领。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因地制宜,让百年老校与古运河结缘,实施具有地域特点的水育文化治校方略,确立了“打造似水的校园、打造似水的课堂、打造似水的师生”的办学理念,习水之品,树水之德,学水之善,用水的至真至纯至柔来濡染、润泽师生的人文情怀,用水的至清至善至和来熏陶、涵养师生的精神品质,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并以此激励人心、凝聚人心,追求“上善若水”的教育境界。
在他和全校师生不懈努力下,近年来,这所百年老校焕发了青春,成为苏中大地基础教育一颗闪亮的新星。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阅读教育先进集体、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先进绿色学校、国家级优秀图书室、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省首批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等殊荣。《中国教育报》以《张宏军:追求若水之境》为题,从与“水”结缘、“水育”治校、以“水”润校三个层面介绍了他以水育文化治校的经验和事迹。
幸福守望 砥砺前行
2013年以来,张宏军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名校长,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全县首个小学正高级教师,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等。苏南条件优越的名校又一次次向他抛来了橄榄枝。面对高薪高职,他一再婉言谢绝。那份对农村教育的挚爱让他的根永远扎在乡村热土上,幸福守望,砥砺前行。
张宏军说,在农村待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感受到农村孩子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差一些,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要弱一些,这一切使农村学校管理者的前进道路更加艰辛。但是他有信心,通过自己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让氾水镇中心小学成为一所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扬州市教育局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