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玉娟,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实验学校一名语文教师,她肩负乡村教育使命,心无旁骛扎根乡村讲台18年,既埋头耕耘,又仰望星空,与学生一起认真生活,努力成长。
心有忠诚,无声坚守
从2002年师范毕业后,花玉娟老师就一直待在海门东北角一所海边学校,把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那里。家住启东吕四港,每天早出晚归、来回奔波的日子她早已习惯,变成一种必然。曾有多次机会去市区名校,也有很多人劝她替孩子考虑一下,但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
路途是否遥远,不在距离的长短,而在心里的准备。18年来,花玉娟从一个黄毛丫头走到而立之年,始终忠诚坚决地守护着这方乡村的讲台。她见证了这片寒湿的土地从偏远、贫瘠走向肥沃、腾飞,见证了这所乡村初中变成美丽的现代化校园。她说她会永远坚守在这里,因为她依恋这个滨海小镇,依恋海边的每一缕风、每一滴水,因为这里的孩子只有读书这一条路。略有遗憾的是,她常常缺席女儿的成长,成了女儿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用心联通家校两极,也是她最重要的坚守。班上一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一部分来自本地贫困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好几个。当满脸沧桑的老渔民和一些爷爷奶奶颤颤巍巍的身影出现在她面前,带着歉疚与不安把家事坦诚相告时,她说:“出身与家庭我无法改变,但我可以做到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一样的呵护和尊重,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十多年的默默坚守,也让她两次受到市政府嘉奖,先后被评为海门市师德标兵、海门市十佳青年教师、海门市徐有庠基金优秀教育工作者、海门市三八红旗手、教育系统“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海门港新区十大最美人物等。
身在井隅,无限生长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花老师没有故步自封,坚持自由生长,磨炼教学技艺。她加入了名师工作室和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开始在自己学校、海门区范围内执教公开课、做讲座,后来慢慢登上了南通、无锡、盐城等大市级活动的舞台,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平台,用脚步书写自己的专业成长故事。她年年被评为工作室优秀学员,两度被评为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优秀学员。
且行且思,她不断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几年有近二十篇专业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语文权威期刊发表,还曾两度成为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封面人物。她依据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撰写的论文《在“问”与“辩”中成长》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是对她的肯定。因为专业上的出色表现,她在2019年被评为南通市骨干教师,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着辐射作用。在自己成长的同时,她与其他青年教师结成“同伴互助”对子,毫无保留地分享教科研经验。2020年5月,她和徒弟刘水莲老师被评为南通市“青蓝工程”优秀师徒。
“墙角的花啊,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除了书写下一个又一个讲台边的故事,她还是聚光灯下那个娇小而坚定的身影。她在海门教育系统、区妇联、区文明办等部门组织的演讲比赛中均获一等奖,2019年8月,随海门新教育代表团前往洛阳栾川,在全国首届未来教师成长力高峰论坛作闪电演讲《一位乡村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分享自己成长中的快乐与挣扎,也收获着满满的自信,汲取着前进的力量,让她更坚定地站在三尺讲台,继续为这些乡村的孩子描画远方与未来。
怀揣热爱,无悔陪伴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哲学家尼采的这句话是花玉娟老师的座右铭。只要跟学生在一起,她就仿佛拥有无穷的能量,整天精力充沛、不知疲惫。因为热爱,她可以付出所有的时间和热情,有同事评价她:“是一名天生的教师,爱孩子,总有一股疯狂的劲儿”。
她认为,对乡村学校的孩子来说,阅读能改变他们贫瘠的生活,丰盈他们的内心,文字能让他们体面地表达,撑起他们的梦想。18年来,她在乡村的清新空气里,执着地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她设计并执教了多节名著导读课,引领学生阅读,并带着对阅读的热情推广阅读,在各类阅读节以及新教育开放周活动中作分享。她是海门市十佳书香教师、海门市十佳阅读之星,也培养了多名书香学生、阅读达人。2018年,她因为在推广阅读中的努力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
她在一次讲述说,20年前老师在她的心里播下了“阅读”的种子,她也要陪伴学生在阅读中成为像她一样受命运眷顾的人。她给学生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带着学生读《诗经》,看《中国诗词大会》,欣赏中外名著,用书照亮他们的眼睛,也照亮他们想要去的远方。
为了呵护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她从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和热情。她可以花一个月时间策划一次阅读展示活动,制作节目单、活动海报,邀请学校领导、家长。她既是灯光师,又是道具师;既是设计师,又是摄影师;既是导演,又是投资方。一个人撑起了一台演出。演出结束后,她偏头痛发作,依然很兴奋,为了让这些乡村学校的孩子拥有一片舞台,为了让这些朴实的生命多一次发光的机会,她觉得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了一次阅读节课本剧节目选拔,她不惜来回三个小时的车程,带着学生赶到市区的大会场。别的节目从演员阵容、节目编排、道具排场到学生的多才多艺,深深震撼着这些乡村孩子。看着这些孩子躲在会场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局促不安,她心疼得偷偷掉眼泪。直到会场只剩下评委时,才等来了上台的机会。在她的鼓励下,学生在舞台上毫不怯场,尽力完成了演出。回到学校已经晚上七点多了,她给每位学生点了一碗红烧牛肉面作为奖励。她说看着学生的笑容,听着他们下车时欢快的脚步声,整整一下午的奔波和等待都不算什么了。
2018年11月,她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农村初中语文“微写作”实践研究》开题。这个课题研究的初衷专为改变乡村学校孩子的写作方式,激发他们的表达兴趣,唤醒他们的表达潜能,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创作与成功的喜悦。她主动申请成立了“微写作”社团,创建了微信公众号,专为推送和分享学生的作品。她永远是学生最忠实的观众和读者。她辅导的学生在各类征文比赛中频频获奖,发表作品近百篇。她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即使在偏远的乡村学校,只要你默默地耕耘,每一朵花都会有绚丽绽放的时刻。
花老师和她的孩子们相互陪伴着前行,共赴了一场又一场文字之旅,共同编织着属于乡村教师与乡村孩子的当下与未来。当她把这些在课题中期汇报会上分享出来时,现场专家被深深打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中期检查结束后,花老师在发布了一条朋友圈:“我总是这么幸运,乡村的清新空气给了我谦卑的性格、谦让的习惯。乡村教师的桂冠带给我的也远远不止一个课题,更多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陪伴……所有课题最终指向的一定是‘对人的关怀’。”
花老师不止一次说过,她最骄傲的不是取得了什么成绩,赢得了什么荣誉,而是她现在仍然是一名乡村语文教师。无论哭泣还是微笑,她都愿做一名守望者,面朝大海,守卫这片乡村的麦田。只要在路上,她将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