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0日凌晨1点,沈磊仍坐在电脑前飞速地敲击着键盘。他在给学生写信,原本天亮以后就是新学期报到的时刻,可因为疫情的爆发,延迟开学,日期不定。他对学生写道:“沈老师有点担心大家。在你们十三四岁的年纪,是否可以理解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这特殊的时期,是否可以理性思考个人行动与国家决策的关系?”他认真地敲下三个观点:
1.生活中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是永恒的,我们要拿出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2.我们应当承担起学习和参与家庭生活的责任;
3.也许我们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和问题共处。
台灯照亮着屏幕的一部分,屏幕的四周和键盘都有些暗,他揉了揉眼睛,思路却愈发清晰。他强烈地意识到“停课不停学”绝不仅仅指文化课。生活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中学生需要对这场战“疫”进行自己的思考。他与学生上起了线上第一课《疫情之下,家国至上》,他和学生云对话《做自己的英雄》,他和老师们共同设计“疫”课堂,他组织家长互动《家校携手,战疫中成长》,他加入“南京市童心战疫”项目组,作为一名志愿者整理发布了近万份学生战“疫”作品。他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应该有更大的使命!
这就是他,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沈磊老师,一个感性却时刻保持着理性思考的中学教师。
美在热爱
“我选择做教师,因为我很珍惜并期待最纯粹的师生感情。”这是他在新入职教师座谈会上的初心。工作12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开朗的男生小郁突然逆反了。课堂违纪、不做作业、与同学闹矛盾。沈磊问他怎么了,他不耐烦地说:“你不要管我!”沈磊非常生气,但他知道小郁逆反的背后一定有原因。他用各种方式和他交流,qq、微信、作业留言……小郁很少回复他,但沈磊依旧坚持。
半个月后,小郁告诉沈磊:“沈老师,我的妈妈可能要有新的家庭了,以后更没人关心我了。”
沈磊没说话。他想起入学后不久小郁曾告诉过他,自己最痛苦的记忆是在小学五年级。父母离异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哭着入睡,半夜醒来接着哭。从那时起,沈磊就告诉自己,小郁一定是他最先要交上的学生朋友。他想着要为小郁做些什么,不是言语上的安慰,而是一份无声的行动,让小郁感觉到有关注,有爱。他开始为小郁建立一份成长的档案,默默收集着小郁的作品:小报、手工、照片等等。
拍了拍情绪低落的小郁,沈磊从抽屉里小心地捧出了成长袋。他让小郁打开,一样一样地看,他一件一件地说。小郁紧紧地攥着袋子,他知道这装着的不仅是自己成长的证明,更是师生的感情和找回生活的勇气。
沈磊说:“中学生需要的爱不再是外显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内隐的关注和指引。是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支持与期待。”
沈磊坚持100%家访,他说当自己走进孩子的家庭,很多问题就找到了原因;他陪伴中考前夜高烧就医的学生,连夜写下《每一次突如其来的挑战都会让我们更强大》;他自费定制班级笔和聊天本,和学生写起了悄悄话;他精选照片制作新年日历,既是美好的祝福,更是成长足迹的再现;他和学生一起朗诵诗歌、大合唱、演话剧,他说一同参与才能彼此靠近;他在夜里接回离家出走的男孩,告诉他安全第一,老师家就是自己家。
他说当自己以真实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就会自然发生。立德树人,其实影响学生的,最终不是分数,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的价值认同与主动改变。这份价值感,让教育永远热泪盈眶!
美在智慧
作为英语教师,他常打趣地说:“初中生,特别是男生,最容易在英语学科上失去信心。他们会简单地将学习理解为记忆和重复,但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落实,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毫无兴趣,产生挫败感。”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才能持续激发内驱力。因此他总是想方设法地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情创设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你看到沈磊正投入地在纸上乱画,别打扰他,那是他正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思维导图。他不常用演示课件,因为他认为“过课件”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语言学习的情境创设,而且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这也是造成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的重要原因之一。备课时,他习惯性地将整个单元内容翻个遍,书本“刷刷”作响,那是他正在尝试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整体教学设计。天马行空的思维导图正是他串联教材内容、建立知识框架、突出主题语境的武器。
一日课间,大半个班的学生冲上讲台,手舞足蹈地对他说:“老师,您的板书太牛了!我们要和导图合影!”看着学生比划着,他很兴奋。他说:“我特别享受那样的时刻,学生喜欢着我所喜欢的事,我的专业正在影响着他们。”
三年一贯,他和学生将六册教材绘制成上千份图文并茂的知识图谱。这既是思维过程,也是学习成果。在发散和聚焦的相互作用下,他带领学生突破语篇理解、掌握关联词汇、形成写作思路。英语学习活起来了!
他为语法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编制《生活语法大全》,插图和例句全部创编于学生成长的真实经历;他将学生编排成“黄金搭档”“金牌师徒”,运用语言学习的交际理论,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他坚持做好后进生的学案编制和面批辅导,让学生学得有尊严。
沈磊用行动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站在了学习的正中央,持续的思考也推动了他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螺旋成长。
美在创新
他一直是同事和家长口中的“宝藏老师”, 似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总能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处理,结果令人拍案叫绝。
作业分装袋、透明收纳盒、侧列小标签……他设计了“作业上交六步骤”。他认为,交作业不只是程序问题,这背后还隐含着对学生秩序感的培养。
自主分析表、面谈预约单、六色目标卡、复习连环计……他为学生支招,拓宽复习与考试的视角,更多地关注知识的联系与建构。
爸爸易缺位,妈妈易焦虑,怎么办;孩子总是推卸责任,怎么办;如何制定有效的寒假计划、如何管理手机和游戏、怎样参加家长会更有效……他的“灵魂三问”“家庭公约”“青春哈哈镜”等定制建议让家长收获满满干货。
逐渐地,他通过个人教育公众号开设了“支招”栏目。针对教育现实问题,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步分析法,创新性地提出建议,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从qq日志到个人公众号,他写下50余万字,单篇阅读量破万。他的文字总让人看到教育的希望,成了他读懂学生、被学生和家长信任的秘诀。他也在记录中不断反思教育行为,打磨教育智慧,提炼教育思想。
沈磊认为,教育,是向真、向善、向美的事业,是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他先后获得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长三角地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第一名、全国最具风采班主任等荣誉。他是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授课教师,《人民教育》原创约稿作者,《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他参与编写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疫情教育读本》,参与组织南京市中小学生红色研学项目。
沈磊说:“教师的幸福感不是一种功利化的满足,而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他将自己的成长感悟写成《我何其幸运,能与学生共成长》,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学红教授收录在《教育情怀》一书中。齐教授说:“因为珍惜师生之间最纯粹的感情而选择了教师职业,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又使得他感性而不失理性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