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巅,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大漠戈壁,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祖国边疆支教,我有幸来了。”
——摘自车红兵日记
车红兵从教以来,扎根边远农村20年,教书育人,默默奉献。2020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成为常州援疆支教团中的一员。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带着为边疆奉献的决心,毅然奔赴万里边疆,播撒炙热的教育情怀,用行动诠释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
远离小家,支教边疆
2020年初,当车红兵告诉父亲要去援疆时,老父亲沉默了半晌,说道:“不能不去啊?太远了!”母亲没有作声,但眼中满是不舍。他知道,除了读书,这二十年来从未离开过家,突然要到万里之外去工作,父母的担忧也是情理之中。他妻子也是初中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两班语文的教学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十分辛苦。几年前因为脾动脉血管瘤做了一次大手术,身体一直比较弱。女儿读小学,儿子才两岁,他这一离开,养育两个年幼的孩子、照顾双方父母的重担都落到她一人羸弱的肩上。
他的内心很纠结: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家庭离不开他;学校毕业班教学关键,教导处事务繁忙,学校需要他;南疆地区贫困,教育相对落后,边疆的脱贫攻坚、长治久安,更需要有人去支教。他最终说服了家人,于3月底同其他24位常州援疆教师来到了新疆乌恰县,在乌恰实验中学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师,学校第三党支部书记,八年级级部书记,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
乌恰是一个高海拔的荒漠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风沙不断。初到乌恰,不同的气候条件让他嘴唇干裂,鼻子流血;血压升高,心跳过快;三个小时的时差,也扰乱了他的生物钟;而离别亲人的相思之苦,更是经常让他难以入眠。“援疆,不就是一次踏实笃行的个人修炼吗?”想到这,他的内心释然了。
每天晚上和妻儿视频是他的必修课。每次在视频中听到儿子稚嫩的声音:“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想你了!”泪水就忍不住在他眼眶里打转;每次看到女儿学习中出现问题时,他是多么的焦急又爱莫能助;每次看到妻子因为工作、家庭的劳累而憔悴的面容,他真恨不得飞回她的身边,为她分忧。
但这只能是一种奢望!他深知援疆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使命担当,想到支教工作,想到新疆的孩子,他将这些想法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关爱学生,甘为人梯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二十年来,车老师始终践行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没见到新疆学生之前,他就为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准备了精美的笔记本和书签,并在本子上一笔一划的写上勉励的话语。当孩子们拿到礼物时,那一声声“谢谢老师!”,那一双双充满感激和期待的眼睛,让他对一年半的援疆有着美好的憧憬。第一次见面,他就深深爱上了这些朴实的新疆孩子。
可现实远没有想象美好。他很快发现,班里的这些民族学生语文基础很薄弱,甚至有好几位学生不认识汉字。班里有个叫吐尔汗别克·别克吐尔的大男生,上课总是趴着,提问时不知所云。车老师没有责怪他,下课后,走到他面前,亲切询问他学习的情况。这个大男生羞涩的说:“老师,我是乡下来的学生,小学时没怎么学过汉语。我会说,但很多汉字都不认识,你能帮我吗?”了解到这一情况,车老师从网上把小学六年的生字都打印出来,配上拼音,一有空就教他认字。慢慢的,这个孩子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上课不再趴着,眼神开始专注。在车老师的不断鼓励和个别辅导下,他的语文成绩从原来的个位数到二十几分,最高还考过四十几分。
假期里,车老师也经常和他微信联系,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天,他突然在微信里说:“老师,我找到了很好的学习方法了!”“哦!真的啊?那要恭喜你了。”车老师从他发来的图片看到,那是一本《国家通用语言学习读本》,从最简单的拼音到笔画,都留下了他学习的痕迹,心里不禁为他的改变感到欣慰。了解到他父亲是一名保安,母亲是一位护边员,假期就他一个人在家。车老师就隔三岔五和他微信视频,听他朗读汉字,帮他纠正错误,提醒他一人在家,注意安全。
这个大男孩在微信里写了这么一段话:“老师,我是一个乡下孩子,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父母几面。在我放弃学习时,是您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帮助,像父亲一样地关心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乌恰实验中学的学生大多是住校生,离家很远,交通不便,他们一学期才回家一次。2021年1月1日,学校正常上课。上午上完课,车老师发现几位女生凑在一起,不知道在商量什么。凑近一打听才知道,今天是月日古丽·阿克朱力同学的生日。她是一名住校生,学习优秀,平时很少言语。原本今天她应该和父母家人一起过生日,但现在却只能和同学分享,车老师的内心不由得一阵酸楚。下午上班,他专门去蛋糕店买了蛋糕。当月日古丽来到办公室,看到老师送她蛋糕,祝她生日快乐时,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老师,这是我第一次收到生日蛋糕,我好开心啊!谢谢您!老师!”看着学生喜悦的神情,车老师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每次考完试,车老师总会买来糖果奖励学生;中秋佳节,车老师买来月饼和学生分享;班级里缺少读物,车老师买来书籍供学生阅读。
“老师,能不能帮我买本练字本?”“老师,能不能帮我公用电话卡上充30块钱?”“老师,能不能帮我到银行取点钱,这是卡和密码。”……每次住校生有困难时,总会想到车老师。
“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老师,你下学期还教我们吗?”“老师,我们会想你的。”……每学期放假时,孩子们总会这么问。
在支教生活中,他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新疆的这些孩子,把对自己两个孩子的亏欠弥补在新疆孩子身上。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和这些民族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情系两地,不辱使命
虽身在万里之外的边疆,车红兵老师却从没有放下他社渚中学的孩子们!
2020年5月,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他放心不下赴疆前带的毕业班学生。于是和原来的搭班班主任联系,和孩子们进行一次视频通话,为他们紧张的复习鼓劲。
当他点开视频,看到教室里四十多张熟悉的面孔时,他的眼睛湿润了。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连平时学习最不认真的孩子都正襟危坐,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他的心头。视频通话结束前,孩子们大声的说:“车老师,我们想你了!你在新疆一定要保重身体,等着我们的好消息!”他一时哽咽,说不出话来。“孩子们,老师何尝不想你们,老师也舍不得离开你们啊!虽然不能和你们一起冲刺中考,但老师会一直关注着你们。”
由于疫情影响,内地的中考延迟了。放假回家,车老师第一时间来到他原先教的班级,带着新疆的特产去看望他的学生,为他们最后的中考打气加油。看到车老师的那一瞬间,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没想到这个关键时刻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好多学生冲上来,和老师拥抱在了一起。
入疆以后,车红兵老师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乌恰实验中学的教学和管理之中。
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他每节课都要精心准备,降低难度,以求更贴近新疆的学生;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办公室里总能看见他为学生补差的身影;为了帮助当地老师成长,他与两位民族老师结对,毫无保留地对她们进行教育教学指导;当地老师普通话较差,他每周抽出半天时间,从最简单的字母发音开始,为民族老师进行培训。作为级部书记,从教师的课务安排到每天的教学管理,从学生的常规到年级的各种活动,从每周的班主任会议到不定期的学生教师会议,他都必须亲历亲为。作为第三党支部书记,他要带着支部近30位党员进行每周两次的党史学习,上好专题党课,开展党员活动……忙碌是他的工作常态。
进入九年级后,他肩上的压力陡增,工作也更为辛苦。
2020年10月,他在一次擦窗户时意外摔伤了肋骨,正常的行动都非常疼痛。团队的老师们都劝他好好休息几天再去上班,但他放心不下班里的学生,放心不下自己的级部管理,在去医院检查配药后,硬是忍着疼痛去上班,直到身体恢复。工作中,当地老师有想法、有困难也都愿意和他交流,他也乐意去帮他们解决问题。级部的老师们都说:“车书记真不像一位来援疆的老师,工作上比我们当地老师更认真,更敬业。”
为了提高九年级的优生率,让更多的学生考入内高班,他组织几位援疆教师,每晚为实验班的学生提优。夜里的11点,乌恰街头已了无人影,他正和几位老师匆匆赶回宿舍。虽然辛苦,但却成就满满。实验班的语文老师告诉他:“学生上了您的作文课后,作文进步很快,简直是肉眼可见的速度。原本他们不知道怎么写好作文,现在的作文都写的很生动,真是太感谢您了!”
有人问他:“你是来援疆的,一年半就回去了,要这么拼干嘛?”他总是笑笑说:“既然来援疆了,我们总要为乌恰教育做点事情,为乌恰教育留下点东西,才不虚此次援疆之行。”正如乌恰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所言:“车红兵老师踏实敬业,把乌恰的教育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民族大家庭之中!”
春华秋实,在教书育人的援疆支教道路上,车红兵老师付出的是真情和汗水,收获的是师生的爱戴和尊敬。在帕米尔高原,在祖国的西极,他无愧于家乡人民的嘱托,无愧于优秀援疆教师的称号,无愧于内心。他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援疆使命,把大爱和智慧播撒在祖国的边疆,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分忧,为新疆奉献,为人生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