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水资源大系统多尺度预报与协同调控导师团队 —江苏教育新闻网-凯发娱乐下载

 凯发娱乐下载 > 热门专题 >  > 双十佳评选 >  >  > 正文

河海大学:水资源大系统多尺度预报与协同调控导师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水资源大系统多尺度预报与协同调控”导师团队是由董增川教授领导,余钟波教授、王卫光教授、梁忠民教授、钟平安教授、束龙仓教授为骨干力量构成教学科研团队。该团队是一支不仅个人能力突出,而且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育人才以及执着科研攻关的优秀教师团队。 

  团队带头人董增川教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曾获2018年国家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余钟波教授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7项;其余人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团队的每位导师深知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基本职责,怀揣着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使命感,以德修己,以德育人,培养了大批志愿奉献我国水利事业的优秀学子;团队注重人才培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坚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团队长期从事水文循环过程驱动机制与模拟预测、水文多尺度多要素预报、水资源大系统协同管理与调控等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在同类技术中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团队成员:董增川、余钟波、王卫光、梁忠民、钟平安、束龙仓、徐斌、李彬权。 

  【先进事迹】 

上善若水泽万物,桃李不言自成蹊 

——河海大学“水资源大系统多尺度预报与协同调控”导师团队先进事迹 

  山高水长的笃实师风 

  董增川教授领导的团队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尽职尽责,敬业奉献。团队人员对教育事业和水利专业充满了无限热爱,每年为研究生主讲《水资源大系统多目标理论》《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及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程。董增川教授编写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统编教材被多所高校采用,已发行16000余册,提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顶岗实践”培养模式,受到教育部与行业企业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被多所高校应用与借鉴。团队人员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教育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董增川教授以身树德,精心育人,始终牢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他特别重视教学育人,自入职以来,一直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认真要求自己,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尽可能地把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们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尽心培育学生。在学生联系导师之初,他都会和学生进行一次面谈,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打算,帮助学生仔细分析自身特点,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为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生规划。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因材施教,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书育人,精心指导学生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并时时关心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尽心竭力关注学生的学业,还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健康、家庭等方面,做学生们的知心人、暖心人,同时做和蔼可亲的生活导师。

  余钟波教授平日工作繁忙,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研究交流与答疑解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每年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多名。每逢出差,他的公文包里总会装着研究生的论文,车厢嘈杂,他能心无旁骛埋头修改论文。

  在董增川教授领导下,团队的其他老师也秉承了这种“敬业乐业、刻苦教学”的精神,使得整个团队形成了良好的治学态度,为广大师生树立了典范。在生活中,董增川教授领导的团队对待学生非常关心,经常了解生活中是否有困难,并尽力帮忙解决,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团队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他们自己的子女一样,充满关怀和慈爱,常常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导研究生,要做个真正的水利人;教导年轻人不要过多地考虑名和利,该做的事情要认真做、坚持做,不屈不挠,矢志不渝。

  春风化雨的深情教诲

  董增川教授领导的团队对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建立了硕、博“分方向”与“分层次”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对研究生采用引导式教育,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鼓励学生多搜集研究方向和相关领域的最新文献,多实践和尝试,并且特别强调实例分析,注重“有感而发”“理论回归实际”,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紧跟生产实践前沿,术业专攻,且勇于探索创新。同时,团队也注重与外界的学习与交流,提升团队师生的国际视野,选派了多名学生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联合培养,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团队所指导的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近年来,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在水文预报、水资源调控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有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刘光文”奖学金,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授权了多项国内外专利,同时多人入选河海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计划。近10年已毕业的研究生中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9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

  团队所培养的研究生现分布在全国各地水利机构中,他们大都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领军人才,多年来始终秉持着团队一脉传承的“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服务于祖国各地的水利事业建设,获得了大量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其中2000级博士研究生仲志余,长期从事长江流域及重大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研究,先后获得湖北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钱宁泥沙科学奖、刘光文工程技术奖等多项表彰,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及一、二等奖励十余项;2001级博士研究生牛玉国,专长于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防汛抗旱等领域业务,主持完成了国家“948”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水利部水利技术开发基金项目等,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多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曾荣获全国抗洪模范、河南省绿化奖章、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继往开来的科研使命

  董增川教授领导的水文学及水资源团队,针对气候变化与高强度人类活动对产汇流影响的国际性难题,把大数据技术与水文机理研究相结合,创建了大数据驱动的流域水文多要素预报调度模型,不仅将新安江模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精度进一步提高,预见期明显延长,而且将大系统分解协调技术应用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中。成果在全国7大江河流域和重点防洪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团队所指导的研究生丁胜祥、张文明等在各流域防洪抗旱一线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2年7 月发生长江三峡水库建成以来的最大入库洪水,采用团队研发的技术,朱沱水文站洪水预报精度提高10%,将预见期从3日延长至7日,使得朱沱、江津等重庆沿江城镇安全转移数万人无一人伤亡,财产损失降至最小。此后该技术应用于长江三峡工程,大大提高了梯级水库群的防洪和发电效益,形成的汛末蓄水调度方案已被国务院采纳,并已编入国务院批复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和国家防总批复的《三峡水库年度调度方案》;按已实施的汛限水位上浮1.5m的调度方案,可增加年均发电量40亿~60亿kw·h,2013 年、2014 年,增发电量49亿kw·h和39kw·h,年增经济效益约10亿元。

  2015 年6 月23日—30 日,受冷暖空气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淮河流域出现较强降雨过程,致使淮河上中游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河段发生超警洪水,淮河干流王家坝水文站水位于6月29日14时36分涨至警戒水位27.50m,流量 2160m3/s,为2010 年以来淮河干流首次超警;30日15 时12 分王家坝站出现洪峰水位27.83m,超警戒水位0.33m,相应流量3320m3/s,采用团队研发的技术进行滚动预报,洪峰和水位预报精度均达到甲级,预见期延长3天,依据预报结果,淮河防总和流域各省迅速行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成功防御了淮河2015 年1号洪水,有效减少了下游洪灾损失。团队研发的技术在太湖综合治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已作为《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 年)》(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主要技术支撑,将生成规划方案的效率提高了2~3倍;洪水实时预报的合格率提升到95%以上;改进的太湖水位调度线,2013年得到国家防总批复,年均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约7亿方。2013 年、2014 年,太湖局应用该系统组织实施引江济太,使河湖水位基本维持在多年平均水位以上。除满足区域用水需求外,还缩短了太湖水体的“换血周期”,由原来300天缩短到250天,并有效改善了区域水质和水环境。与此同时,该技术在2013年上海金山朱泾镇船舶水污染、2014年吴江境内太浦河锑浓度超标等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对此高度评价“技术对保障太湖流域防洪、供水安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大江大河流域以外,团队研发的相关成果还应用于湖北、江西、河南、甘肃、四川、重庆、黑龙江等11个省(市)的中小河流和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513座大型水库洪水预报,累计防洪减灾效益214亿,受到了国家防总表彰:“成果在防汛指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 法律声明 |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凯发娱乐下载的技术支持:86381340。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凯发娱乐下载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