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沼学研究生导师团队 —江苏教育新闻网-凯发娱乐下载

 凯发娱乐下载 > 热门专题 >  > 双十佳评选 >  >  > 正文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沼学研究生导师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研究生导师团队由秦伯强研究员于1996年从瑞典隆德大学学成归国后创建。24年来,团队成员秉持“国家需求牵引,国际视野浸润,理论实践结合,造就一流人才”的培养理念,因材施教、寓教于研,形成了科教深度融合的优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国内外湖沼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团队导师坚持立德树人,奖掖后学的理念,由8名研究员组成,包括国家杰青3名、万人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先后2人次获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4人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研究生培养成果2020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团队研究生培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养博士45人、硕士40人,其中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9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6人获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成长为国家杰青和万人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0余人成为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教授和研究员。

  团队坚持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理论实践相结合。承担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等国家级重大项目20余项。研究生依托重大项目在nature,isme journal,earth-science review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上发表一区期刊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团队导师和学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江苏省、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奖一等3项和二等奖4项,江苏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

  团队成员:秦伯强、张运林、吴庆龙、羊向东、高光、朱广伟、马荣华、高俊峰。  

  【先进事迹】 

谆谆育人立师品 拳拳初心护清波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研究生导师团队先进事迹 

     

  水乃生命之源,湖为大地明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团队长期守护着祖国清波秀水。从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团队坚持“国家需求牵引,国际视野浸润,理论实践结合,造就一流人才”的教育理念,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湖泊科学工作者,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胸怀家国担使命、敢为人先追卓越

  “湖泊学”是一门将“湖泊—河流”系统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对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现象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紧密契合“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的“水”和“湖”,在我国还处于快速发展期。由秦伯强研究员牵头、协同多个学科方向8名研究员组成的师资团队,以创立和发展我国湖泊科学为己任,始终将服务国家需求、推动学科发展、追求卓越成果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秦伯强老师是“中国冰川学之父”施雅风院士的弟子,他经常回忆施先生的教诲,景仰先生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科学精神为先的高德风范。秦老师1996年底从瑞典隆德大学学成归国之时,正值我国湖泊面临日趋严峻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然而国内该领域基础理论薄弱、核心技术亏缺。施先生用自己勇敢豪迈的冰川事业鼓励犹豫不决的秦老师,对秦老师说:“国家正需要你们年轻人担负起使命,去开拓现代湖泊科学研究的新局面。”这一句教诲使出生于太湖西山岛的秦老师下定决心从第四纪环境转向现代湖泊科学研究,矢志不渝地坚持在研究湖泊环境和守望太湖的第一线,得以所学回报故乡。同样,吴庆龙老师从奥地利获得湖泊微生物专业博士学位后归来,勇挑重担,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探讨我国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引发的湖泊生态系统效应,提出了水华灾害防控策略,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领导人批示,服务太湖蓝藻水华防控国家重大需求。

  张运林1999年从湖南师范大学保送到团队攻读硕士学位,是团队率先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也是秦老师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求学之初秦老师就鼓励他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从湖泊学研究中非常冷门的湖泊光学入手持之以恒,最终在国内开创了湖泊光学及其水色遥感应用特色学科方向,2013年获“国家杰青”资助、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研究成果“湖泊光学的理论方法与水色遥感应用”2016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受邀担任国际湖沼学排名第一的刊物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副主编。

  如今,年轻一代的学生已经崭露头角。2012年入学的周永强,随张运林硕博连读,毕业时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及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留所工作后主持国家青年基金和江苏省青年基金,202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年轻的小伙子继承了自施先生以来的家国情怀传统,瞄准第二轮青藏科考、“一带一路”沿线环境问题等国家重大需求,探冰川、察湖水、钻岩芯,成为青藏科考湖泊方向的主力队员,连求婚都是在巴音布鲁克天鹅湖科考的路上。

  二十余载如白驹过隙,如今秦老师仍时时感叹,施先生在世时,耄耋之年仍坚持天天到办公室阅读文献,时刻关注着国家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正是这样胸怀祖国、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传承赋予了团队强烈的使命感,融聚师生,也让一代代学生意识到,作为国家的“智库”,就是要以国家需求为引领,瞄准国家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瓶颈,支撑国家生态环境建设。  

  国际视野润英才、潜心研究求真理

  与西方经典湖沼学相比,我国湖泊学很长时期内都是以传统调查为湖泊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无论研究方法还是科学问题认知都难以满足湖泊学人才培养以及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科技需求。因此,团队老师积极地寻求与国际一流湖沼学团队保持深度合作,勇立国际学科前沿。师人之强,克己之弱,用人之长,补己之短,突破经典湖沼学局限,发展了浅水湖泊湖沼学理论体系,显著提升团队在国际湖沼学界的地位。借助“送出去、招进来”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将潜质优秀的学生“送出去”前往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在中外双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学习。对于国外先进研究团队的学生,团队通过特色研究和项目合作等方式“招进来”,创造条件促进中西方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和思维模式多方面交流、碰撞,激发创新灵感,培养独立思考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素养。

  王荣是“送出去”这一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优秀代表。他2004年师从羊向东研究员,2008年在中英双方合作基础上,获英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双方分别为其建立了中方和英方导师团队,主攻湖沼学理论国际前沿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其间获得布朗国际高级研究院资助前往美国开展合作研究。研究成果于2012年在nature上发表,丰富了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

  目前,团队研究基地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成为第一批12个进入全球湖泊生态系统观察网络的野外台站;美国自然基金会持续设立5个项目与团队开展太湖生态环境合作研究,团队共计送出30人次到欧美国家开展至少一年的国际联合培养,美国、丹麦等国也连续送来硕博士10人次在太湖开展2个月以上研究实习。在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下,2018年国际湖沼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国际湖沼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erik jeppesen和hans w. paerl等湖沼领域著名教授连续10年每年至少两次到访太湖开展合作研究。由此团队2017年和2019年两度获得江苏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言传身教传真知、奖掖后学出人才

  “湖泊学”是一门实践性和交叉性极强的科学,需要从大量野外观测逐步发现规律并总结归纳上升到理论,理解和验证它都需要回归野外实践。团队导师个个都是野外工作的行家里手,并将野外科学观测的重要性和观测要领倾囊相授。在开展巢湖多学科原位观测期间,秦伯强老师在酷暑中扛着滚烫的钢管搭建水上平台;在青藏科考中,羊向东老师忍着高反带来的剧烈头痛,率领年轻人一起长途奔波,在人迹罕至的高原湖泊搭平台、钻岩芯;在严冬中进行太湖调查,团队导师张运林第一个跳入湖中,把搁浅船只抬过暗埂。在这点点滴滴中,师生们逐渐形成了团结、奉献、求真、严谨的科考精神,团队导师们则把理论联系实际、调查发现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传授给一批又一批学生。

  团队在科研教学中也充分展现了湖泊研究上多交叉的学科特色,切实突显了国家需求牵引、国际视野浸润的教育理念。团队有意将研究生放到国家级重大项目中锻炼,通过参与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973”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生们迅速跻身湖泊科学研究国际前沿,将理论与实践贯穿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理论总结和成果发表各个环节。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多个导师分工协作指导,训练多学科交叉思维模式,完成科研实践的训练以及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活学活用技术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湖泊生态环境科学难题。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在团队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毕业学生囊括了各类奖励荣誉,包括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9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4人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博士生奖等、12人次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人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6人获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王荣、黄佳聪和周永强等以第一作者在nature,isme journal,earth-science reviews,water research,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或担任领导职务,或成为科研骨干。中国科学院为表彰团队导师“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突出贡献,先后授予秦伯强、羊向东、张运林等中科院优秀教师奖和中科院优秀导师奖共6人次。

  “湖泊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导师团队已根植祖国大地、献身湖泊研究、传承科学家精神。愿师生共此念,志存高远,初心不改!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 法律声明 |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凯发娱乐下载的技术支持:86381340。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凯发娱乐下载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