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将于10月中下旬在浙江举行,主题为——“数字化变革:面向未来的教育图景”。作为论坛的前期重要活动,日前,沪浙皖苏四省市教育报刊总社(教育宣传中心)走进长三角地区多所学校开展联合采访,旨在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教育数字化改革先进典型经验宣传,推动数字化变革的思想认识深化。
作为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合肥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合肥七中是如何构建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在人才创新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具体情况,一起来看——
走进位于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合肥七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合肥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学校构建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模式,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生活、智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信息技术在人才创新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与融合创新。
立足课堂主阵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场景的融合创新
学生在数字地球实验室学习
“这是一幅燕子河中游的卫星地图,大家可以通过教室两侧幕布仔细观察燕子河大峡谷的形态。河谷的形成与水沙变化有何关系?河谷为什么会变宽?……请同学们打开星球地图,创建新的图层,绘制河谷的剖面图。”合肥七中数字地球实验室正上演一节别开生面的智慧课堂地理教学。高一(33)班程钰通过“数字地球教学助手”,使用画笔、测绘等功能提交了一幅剖面图。地理教师张琰珂在教师端“任务卡”页面中,查收程钰的课堂任务,并进行了现场评价。
这间特别的地理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的流水地貌大型实验设备、数字地球交互式教学软件、地形地貌教具等,通过智能化仪器、设备、软件的组合,开展实景式地理实验课程以及地理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打造“做中学”“动中学”“活动中学”的地理学习氛围。
程钰告诉记者,在这里上地理课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河流、山川的地形地貌图,更容易理解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比起传统的地理课堂,这里非常有趣。尤其是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融合的内容时,这间教室的专业设备有助于我们融会贯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张琰珂介绍,“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由现象感知到原理探究再到应用实践的教学路径,丰富学校地理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3d打印课程创新教室,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设计3d建模方案、观察学习3d打印作品。授课教师张晨曦介绍,通过模拟造物与创新设计两个环节,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兴趣和学习成就感。
高二(25)班韦冉展示了她设计的中式凉亭模型和喷水装置设计图纸,“我对这种需要动手制作的‘新兴科技’非常感兴趣,每次来到这里设计创作自己的作品我会感到非常放松。”一年多的创作历程让她受益匪浅,她原创了多件3d打印作品,甚至对她的专业选择指明方向,“未来升学我可能会选择与3d打印技术相关的专业。”
在体育教学当中,学校也应用智慧体育系统,引入智慧体育和智慧操场,通过对学生运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实现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数据化、智能化管理,科学化、趣味化教学,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专属的“al教练”。
学生学习无人驾驶创新课程
此外,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知识传授型的学习为自主性、体验式的学习,通过ai人工智能创新课程、无人机、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新技术、新项目的建设应用。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邓宗国表示,“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场景的不断融合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要目的。
依托大数据技术,赋能师生个性化发展
“数据分析素养逐步发展成为每个学生在大数据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学校探索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基于智慧课堂,采集真实全面的学情数据,生成学情报告,开展精准教学。在提高教师讲评效率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纠自查、主动思考的能力,驱动学生数据素养提升。”据学校教科研主任王世朋介绍,面向学生,合肥七中逐步形成了“三采五用”的数据采集与应用模式,通过采集课堂数据、测练数据、活动数据,提升多维数据驱动精准教学、自主学习、发展评价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
学校通过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建立“自主学习 回滚测练”机制。学生每周会收到基于他们个体的多维学情推送,以及教师二次专业把关设计的学习资源,有学习时间的监管、学习路径的规划、重点知识的专题视频辅导讲解,满足学生补缺补差、自主学习需求。通过这一机制,不仅减轻了教师辅导的压力,还大大减少了低效重复练习,助力学生从题海战术到高效自主学习。
与此同时,各位家长也会收到这份学情推送。“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我们很多家长非常希望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每周一份的学情推送让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知识掌握状况。这正是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应用对家校关系的有效助益。”邓宗国表示。
同时,学校关注数据驱动下的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专业兴趣测评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专业兴趣和能力特长。结合安徽省新高考改革,开展模拟选科与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规划未来。
面向教师,学校建设教师全息数据档案,“伴随式收集”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依托档案数据,进行分类、多角度的关联分析,形成教师发展驾驶舱精准开展教师培训,实现教师个性化成长。
“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某一领域相对薄弱,学校会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如果有教师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我们也会按照骨干教师模式着重培养。”邓宗国说,学校也着力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鼓励教师“十人组团”结成学习共同体。“无论是教科研需求,还是课题研究需求,学校都会为教师成长共同体量身打造培训课程。以此促进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
科技与人文并重,内外平台联动共享
谈起教育数字化变革带来的便益,邓宗国颇有感触。随着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不断推进,合肥七中可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提升对学习的兴趣,教师们也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有效地提高教育的质量,在教育资源上实现了共享。
2014年,学校迁址至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毗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国家量子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坐拥高新科技的区位优势,传承老校丰厚的教育底蕴,融合新校浓郁的现代气息,合肥七中充分利用科创地利,与中科大先研院、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中科院创新研究院等高端科硏单位,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数字地球实验室正是学校与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产教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
与此同时,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合肥七中推进“互联网 大单元”备课方式,精心设计课前学习任务、课中互动任务,制作课前学习资源、课后微课辅导及拓展资源等,打造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使用的“电子书包”,上传至智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2021年6月,合肥七中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原肥西农兴中学成为合肥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紫蓬分校。近两年,七中教育集团本部与紫蓬分校基于远程互动教研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常态开展同课异构、远程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网络教研活动,实现校际教学活动互通互联、资源共享。“这不仅促进了七中教育集团师资均衡发展,协同提升集团学校课堂有效性,也为乡村教育振兴助力。”邓宗国表示。
如今,合肥七中教育信息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数据驱动切实深化“双减”落地工作,减轻师生负担,实现“增动能”;教育信息化技术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深度融合,形成系列教研成果,实现“强质量”;培育出一批师风师德、教学能力兼优的教师队伍,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注入力量,实现“育队伍”;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五育并举得到落实,实现“促发展”;技术赋能让学校尽显创新,科技与人文并重的育人目标受到广大家长学生赞誉,实现“提特色”;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形成合肥七中典型经验和成果,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作为新建的‘老校’,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助力师生共同发展。”邓宗国表示,合肥七中将持续深入信息技术应用,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在开发科技创新相关选修课程、推进选课走班、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实现突破。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