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娱乐下载

| 关于凯发娱乐下载

标题 全文

凯发娱乐下载首页 > 要闻

“产学研用”融通,“科创尖兵”亮剑-凯发娱乐下载

作者:任素梅 单毅君 吴奕 发布时间:2024-10-0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江苏大学用好用活创新资源,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师资建设、人才培养——

“产学研用”融通,“科创尖兵”亮剑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单毅君 吴奕

  送盘、铺底土、压穴、播种、洒水……在句容市宝华镇仓头村,一条智能化水稻育秧流水线正在平稳地作业,动作一气呵成。“相比传统流水线,这套设备效率提高了4倍,人工至少节省了三分之二。”仓头村强民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贤财说。

  这套作业装备由江苏大学李耀明团队研发,工作效率达到2000盘/小时,可实现每格2至4粒的精量播种,被列为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机械装备类主推技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说,学校积极谋划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集聚,用好用活高校创新资源,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在高素质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

  锚定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

  镇江世业洲卫星村的试验田内,一台智能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在江苏大学智能收获团队刘朋博士的远程操控下,这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自动作业。

  “这次收获试验持续了10天,是我博士论文的田野实践。”刘朋介绍说,这台智能收割机可以运用机器视觉技术精准识别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在收获直立与倒伏农作物时还能自动切换工作参数。

  “走出学校,到产业一线去‘练兵’,是技术创新升级的必经路径。”江苏大学副校长李红介绍说,学校实施科研提质赋能行动,围绕农业现代化布局“未来农机、精准感知、低碳驱动、智能装备、智慧农场”等作战兵团,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给予重点支持,攻关智能农业芯片“卡脖子”问题、突破智能农业装备系列关键技术。

  “我们与江苏大学有20多年的合作历史,联合研发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全国占有率达到66%以上,排名第一。”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林军表示,不久前,他们以1027.84万元获得江苏大学“一种联合收获机自适应清选控制装置及其自适应清选方法”等3件专利许可,致力于让农机高价值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

  “校企‘同题共答’,师生‘揭榜挂帅’,有助于打通高校技术创新的‘任督二脉’。”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表示,近5年,该校在智能农机、先进制造、新能源、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实施有组织的产学研合作“百团计划”,共获得中国专利奖15项,其中金奖3项、银奖1项,专利转化1570项,转化金额近7000万元,位列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第14位、全国科技创新高校第28位。

  让更多“青椒”挑大梁、当主角

  “通过半人工光合固碳系统,我们可以将太阳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和利用。”江苏大学“85后”青年教师姜志锋致力于清洁能源和双碳领域的研究,带领团队发表了7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单篇引用超700次,研究成果被《自然》及其子刊等大篇幅刊载,在降碳、固碳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姜志锋是江苏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2020年,他通过江苏大学“金山学者计划”入校任教。据了解,江苏大学深入实施金山学者计划和创新团队引育工程,完善师资队伍分类发展和多元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优化“专业—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效率平均提高4—10个百分点,单级扬程平均提高15%—25%,高效区平均拓宽10%—30%……日前,由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年教师周岭研究员负责的高效潜油电泵叶导轮相关技术服务项目在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验收。

  “一路走来,国字头平台和团队发挥着多学科联合攻关优势,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周岭坦言,依托学校的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他和团队围绕深海潜油电泵关键技术展开持续攻关,解决了潜油电泵高效区范围窄、流量范围适应性差的技术难题,研发的高效潜油电泵成功替代进口产品,被中海油应用于渤海油田等20多个海上钻井平台。

  近年来,江苏大学不断提升人才在解决国家急需、攻克行业难题上的贡献度,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组建20余个学科交叉大团队,新增50人次获评国家级人才称号,在农机、食品、汽车、材料等领域形成以国家高层次人才领衔的重要科技创新力量,激活新质生产力“人才活水”。

  把人才培养建在创新链、产业链上

  本科阶段加入研究生课题组,硕博阶段参与重要科研项目,是一种什么体验?

  源于江苏大学对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支持,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陈乐利在本科二年级时就加入程晓农教授课题组,在硕博连读阶段,先后参与国产硬岩掘进盾构刀圈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用换热管等重大研发任务。

  “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锻炼了我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9年来,陈乐利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等奖项3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2篇,授权或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9项。毕业后,他就职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为祖国四代核电事业继续奔跑。

  陈乐利的成长是江苏大学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面向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江苏大学完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着力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

  近日,在持续半个月的江苏大学&小米集团产教融合工程师训练营里,来自该校各专业的220余名学生,聚焦安卓和c 两大技术领域,通过课程培训、技术实践、现场实战等一系列产业化训练,提前进入企业产业链进行“岗位进修”。“优秀的学员毕业就能入企就业。”小米集团南京区域总部研发平台技术主管庄梦秋说。

  “推进人才培养精准对接服务产业创新发展,首先是要拉近专业与产业的时空距离,推进大学和创新平台、产业园区互融互通。”邢卫红表示,未来江苏大学将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布局与新兴技术、未来产业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逐步增加“智能建造”“智慧农业”“氢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陈路

“产学研用”融通,“科创尖兵”亮剑
发布时间:2024-10-0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任素梅 单毅君 吴奕

江苏大学用好用活创新资源,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师资建设、人才培养——

“产学研用”融通,“科创尖兵”亮剑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单毅君 吴奕

  送盘、铺底土、压穴、播种、洒水……在句容市宝华镇仓头村,一条智能化水稻育秧流水线正在平稳地作业,动作一气呵成。“相比传统流水线,这套设备效率提高了4倍,人工至少节省了三分之二。”仓头村强民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贤财说。

  这套作业装备由江苏大学李耀明团队研发,工作效率达到2000盘/小时,可实现每格2至4粒的精量播种,被列为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机械装备类主推技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说,学校积极谋划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集聚,用好用活高校创新资源,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在高素质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

  锚定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

  镇江世业洲卫星村的试验田内,一台智能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在江苏大学智能收获团队刘朋博士的远程操控下,这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自动作业。

  “这次收获试验持续了10天,是我博士论文的田野实践。”刘朋介绍说,这台智能收割机可以运用机器视觉技术精准识别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在收获直立与倒伏农作物时还能自动切换工作参数。

  “走出学校,到产业一线去‘练兵’,是技术创新升级的必经路径。”江苏大学副校长李红介绍说,学校实施科研提质赋能行动,围绕农业现代化布局“未来农机、精准感知、低碳驱动、智能装备、智慧农场”等作战兵团,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给予重点支持,攻关智能农业芯片“卡脖子”问题、突破智能农业装备系列关键技术。

  “我们与江苏大学有20多年的合作历史,联合研发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全国占有率达到66%以上,排名第一。”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林军表示,不久前,他们以1027.84万元获得江苏大学“一种联合收获机自适应清选控制装置及其自适应清选方法”等3件专利许可,致力于让农机高价值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

  “校企‘同题共答’,师生‘揭榜挂帅’,有助于打通高校技术创新的‘任督二脉’。”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表示,近5年,该校在智能农机、先进制造、新能源、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实施有组织的产学研合作“百团计划”,共获得中国专利奖15项,其中金奖3项、银奖1项,专利转化1570项,转化金额近7000万元,位列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第14位、全国科技创新高校第28位。

  让更多“青椒”挑大梁、当主角

  “通过半人工光合固碳系统,我们可以将太阳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和利用。”江苏大学“85后”青年教师姜志锋致力于清洁能源和双碳领域的研究,带领团队发表了7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单篇引用超700次,研究成果被《自然》及其子刊等大篇幅刊载,在降碳、固碳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姜志锋是江苏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2020年,他通过江苏大学“金山学者计划”入校任教。据了解,江苏大学深入实施金山学者计划和创新团队引育工程,完善师资队伍分类发展和多元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优化“专业—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效率平均提高4—10个百分点,单级扬程平均提高15%—25%,高效区平均拓宽10%—30%……日前,由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年教师周岭研究员负责的高效潜油电泵叶导轮相关技术服务项目在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验收。

  “一路走来,国字头平台和团队发挥着多学科联合攻关优势,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周岭坦言,依托学校的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他和团队围绕深海潜油电泵关键技术展开持续攻关,解决了潜油电泵高效区范围窄、流量范围适应性差的技术难题,研发的高效潜油电泵成功替代进口产品,被中海油应用于渤海油田等20多个海上钻井平台。

  近年来,江苏大学不断提升人才在解决国家急需、攻克行业难题上的贡献度,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组建20余个学科交叉大团队,新增50人次获评国家级人才称号,在农机、食品、汽车、材料等领域形成以国家高层次人才领衔的重要科技创新力量,激活新质生产力“人才活水”。

  把人才培养建在创新链、产业链上

  本科阶段加入研究生课题组,硕博阶段参与重要科研项目,是一种什么体验?

  源于江苏大学对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支持,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陈乐利在本科二年级时就加入程晓农教授课题组,在硕博连读阶段,先后参与国产硬岩掘进盾构刀圈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用换热管等重大研发任务。

  “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锻炼了我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9年来,陈乐利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等奖项3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2篇,授权或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9项。毕业后,他就职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为祖国四代核电事业继续奔跑。

  陈乐利的成长是江苏大学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面向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江苏大学完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着力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

  近日,在持续半个月的江苏大学&小米集团产教融合工程师训练营里,来自该校各专业的220余名学生,聚焦安卓和c 两大技术领域,通过课程培训、技术实践、现场实战等一系列产业化训练,提前进入企业产业链进行“岗位进修”。“优秀的学员毕业就能入企就业。”小米集团南京区域总部研发平台技术主管庄梦秋说。

  “推进人才培养精准对接服务产业创新发展,首先是要拉近专业与产业的时空距离,推进大学和创新平台、产业园区互融互通。”邢卫红表示,未来江苏大学将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布局与新兴技术、未来产业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逐步增加“智能建造”“智慧农业”“氢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陈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