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剑
疫情之下,新一代的学生在更大的变局中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也站到了舞台中央,成为教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9月26日上午,第十五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举办第二场专题论坛——“心理健康教育专场”,来自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的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媒体人聚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享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探索、新思考。
新举措筑牢“心”防线
长期停课居家生活,儿童的心理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改造升级。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对江苏省13个设区市约2万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咨询问题排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亲子关系,超越了以往排在第一位的学习问题。复学后,江苏各地加大了家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常州市着力打造的“12345”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其中就包括成立家庭教育课程研发与培训中心,并打造一支家庭教育师资队伍。
在上海,班级心理辅导成为疫情期间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心育能力,浦东新区开发了班主任心理辅导共享课程,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调查梳理班主任的困惑,汇编成《班主任工作36策》。此外,上海市各区都推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发挥家校共育合力,如徐汇区从2月28日开始,先后推出9期《超级家长会》特别节目,线上直播点击量超过百万。
疫情期间,浙江省与安徽省均借助多种媒体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全媒体互动,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范围与触及受众。据统计,浙江省共开通防疫心理热线1238条,服务9768人次,每条热线由十余名专职心理教师值守。在合肥市一六八中学,每周日晚上7点,学生们会在教室里收看一档直播节目“心闻联播”。节目由学校的两位专职心理教师主持,并邀请学生嘉宾做客,用校电视台直播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心情,聊聊压力和情绪,帮助学生理性面对并解决现实的心理困扰及问题。
把每一位学生放在“心”上
育人先育心,在交流中,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形成指向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化成长的活力。
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校长李文富是国家二级咨询师。但是在展示环节,他并没有专门介绍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而是分享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尤其是学校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在他看来,“健康的心理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有意义的学习、充实的生活以及和谐的人际交往。所以在科学防控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恢复教育的常态,这样,我们就有了群体免疫力。”自疫情暴发以来,李文富带领全校教师致力于做好一件事——引领儿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生活当中的危机,让每一个生命蓬勃生长。
“教育,要把每一位学生放在心上。”合肥市一六八中学校长吴菊文的这句话说到了现场与会校长的心坎里。为了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疫情期间,该校将心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将德育工作中的导师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组建起以班主任为核心,以班级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对学生在学业、生活、品德、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辅导,为学生小组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在线教学期间,导师们定期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学生虽然隔离在家,但家校合作到位,导师们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情况以及情绪状态,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场所由学校变为家庭,家长与孩子有了更多相处时间,家庭教育的问题被放大,特别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的亲子矛盾加剧这一问题,上海市曲阳第四小学与上海师范大学团队密切联系,邀请多位教育专家对50个家庭开展一对一视频亲子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支持孩子,建构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浙江省长兴中学则借助家校“同心圆”项目,展开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并研发了“同心圆”家校合作系列课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影响、合作共赢,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后疫情时代的“心”挑战
在热烈的讨论中,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强化家校共育、探索全员育人、形成社会合力是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不可逃避的话题。而在大数据时代加速到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又将走向何方?
无论在何种背景之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离不开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在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方面的巨大变化,也给教师群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吴菊文指出,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建设同样值得关注。对此,浙江省长兴中学校长钦国强表示赞同,他说,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精神明亮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精神明亮的学生”。
在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所有参与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者都应该参与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薄弱点是家长,难点是坚持。”吴菊文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工作,更是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课题。
近年来,浙江省长兴中学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医校合作,通过“学校—家长—医院”三方联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家校合作的层面扩展到医校合作层面,形成合力,尽力做到对学生的最大关注和保护。这一模式为各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钦国强提出,要建立心理预警大数据流转机制,实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卫生系统等多方数据流转,共同为学生的生命安全、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记者徐梦娇提出,紧急情况下的实践建立在常态社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上,依托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人才,也依托紧急状态下各环节的高效配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既需要抓好常态社会中的建设,也需要完善应急管理中的建设。
未来,如何更好地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有能力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认为,面向未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对标教育现代化与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坚守身心同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理念,做到系统设计、组织有序、尊重科学、信赖专业,这也召唤着广大教育者守土有责、反思不断、行动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