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娱乐下载

| 关于凯发娱乐下载

标题 全文

凯发娱乐下载首页 > 头条新闻

“先生”之路,行者常至-凯发娱乐下载

作者:缪志聪 何刚 方欣 发布时间:2024-06-0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常州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奋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先生”之路,行者常至

  ■本报记者 缪志聪 何刚 见习记者 方欣

  一座城市的气质,往往由一座城市的人决定;而一座城市的人,往往因教育产生气质。常州有着独特的城市气质,以“脚踏实地,低调做事”闻名。在这个城市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这背后,是6万多名辛勤耕耘的教师守护着常州家庭的幸福和希望。

  “我们通过聚焦人民群众对教师队伍质量的关切,实现了师资水平的总体跃升,省级名师和市‘五级阶梯’优秀教师已突破万人。”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说,近年来常州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实施“常有优师”行动计划,持续探索高水平教师发展机制,奋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取得显著成效。

  疏通培育“大先生”的源头活水——让优秀的人才从教乐教

  2021年,清华大学李天宇硕士毕业后,入职常州市一中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短短3年,他已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光环效应,学生会更愿意听你说话,更愿意相信你。”李天宇说,这对他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督促,自己这几年坚持跟学生一起考试、学习,努力让师生关系变成相互促进彼此成长的过程。“看着学生越来越优秀,内心很满足,精神世界也变得格外充盈。”

  在常州人看来,优秀人才竞相从教是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完利梅认为,要做到“常有优师”,首要就是疏通培育“大先生”的源头活水,让越来越多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把好教师入口关,让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从事教师职业”。

  近几年,常州市不断创新聚才引智方式,建立“优才计划”组团式招聘、大学生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常年招聘、特需教师引进等多元化教育人才招引机制,中小学每年招聘新教师2000余名,心理健康教育、艺体等教师补充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坚持实施常州籍优秀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培养机制10余年,吸引优秀人才回(留)常任教,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

  贾怡蓝2022年从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我拿到南师大录取通知书后,就加入常州籍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生跟踪培养计划。”贾怡蓝说,大学期间,她每年都向常州市教育局提交自己一年的成绩单、个人总结以及各种获奖证明,“功夫下在了平时,毕业后非常顺利地入了编。”

  “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我们都了如指掌。在读培养对象的学费资助、学业监督、实践指导等都有专人跟踪。”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俞群祥介绍说,截至目前,市教育局共投入培养经费2000余万元,在培对象近100人。“这些常州籍优秀师范生在高校期间品学兼优,热爱教育事业,成为常州教师队伍的‘星星之火’。”近年来,常州市还对师范生跟踪培养计划进行了优化,以往本科4年毕业就必须回来任教,而现在只要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意愿,市教育局都给予支持。贾怡蓝告诉记者:“本硕7年每年都有1.5万元补贴,入职后,因为我在学习期间的表现还获得市教育局的奖学金。”

  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常州市从来不吝啬。常州市委、市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上升到人才强市的高度,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筑基工程。该市先后设立优秀教育人才奖励绩效、融合教育促进绩效、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激励绩效、课后服务补助等专项资金。确保“源头”的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常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大胆突破、消除桎梏,不断强化政策供给,出台很多相对灵活的举措。例如,在绩效分配上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责重多得”的分配制度,实行“1 x”绩效改革,树立“凭实绩”观念,杜绝“老好人”现象,打破“大锅饭”局面,形成收入体系更科学、更高效的“风向标”。常州市武进区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蒋蓉告诉记者,经过一系列改革,教师专项绩效坚持向“班主任、超工作量教师、优秀教师”倾斜,“有的每年相差数万元”。

  面对非师范专业新教师数量迅速增长的现状,常州市针对性实施非师范院校(专业)毕业新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记者在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看到,该校“后师范学院”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有粉笔字、舞蹈、声乐等课程。该校校长金磊介绍说,学校有一半教师是非师范生,为他们设置的“后师范学院”课程里31%是沟通类课程,57%是教育学类课程,“这些课很受年轻教师欢迎,每次一推出就被‘秒光’。”

  今年,常州市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新招聘教师跟岗实习机制,近50名县(区)新教师在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跟岗实习三年,帮助其“站稳讲台”,并同步实施银龄教师计划,一大批优秀退休教师积极参与示范课、集体备课、年轻教师带培等工作。

  “银龄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常州市教育局人事与教师工作处处长潘莉表示,多元化的人才增补机制,不能仅仅面向高校毕业生,还必须发挥一切能够发挥的力量,让热爱教育的老教师带着新教师一起成长,薪火相传。

  抓住迈向“大先生”的关键几步——让每个人的成长被看见

  常州市金坛区儒林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刘留工作不久就加入名师工作室,前年又加入常州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一批“老师傅”不仅教他课怎么上,还手把手带他做教育研究。去年,他迎来“大爆发”,在省级以上期刊一口气发表11篇文章。“在常州,只要你想,每一步都会有相应的平台,让你的成长如鱼得水。”刘留感慨地说。

  为了给好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常州市一直在想办法。1996年,该市率先启动“五级梯队”优秀教师评选,“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一步一个脚印,在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之外,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内驱力和积极性,需要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指向标,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引导教师规划专业发展、清晰专业路径。”俞群祥说。科学有序、层次鲜明、持续接力的培养体系,是常州市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第一招。近30年的实践,该市形成了“常有优师”全链条培育经验,“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已突破万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数23%。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教师曹燕是沿着5级梯队成长起来的教师代表,12年间,她从教坛新秀成长为特级教师。“回顾成长历程,每一个阶段的标准都清晰而全方位。”曹燕说,刚工作时自己身处一所乡村小学,并不清楚要怎样发展,“对照标准,我慢慢懂得不仅要潜心课堂,还要更多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针对学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反思教学规律,这些都让我的专业发展走得更远。”

  为推动教师队伍整体高质量发展,常州市还在教师和校长职业生涯成长的“关键处”搭建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培育站、名师导教等一系列团队建设项目,辐射区域、城乡、校际,有效释放了“雁阵效应”。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是有人陪伴的路走得更远。”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韩志祥介绍说,常州市于2005年启动名师工作室建设,3年一周期,现在已经是第六批。“近20年来,5批287个名师工作室培养出1000余名优秀教师,成绩显著。”

  以该市第五批名师工作室为例,参与的教师群体中成长出20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6名成员获评省正高级教师,24名成员发展为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86名成员发展为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师吴莉娜正是其中一员,经过3年的培养,她成为第六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名师工作室虽然核心成员只有10个人,但是每个人都会把周围的资源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向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努力。”

  在一批领军型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常州教师把做高尚师德的示范者、教育理论的构建者、教育实践的探索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作为追求目标,整个教师队伍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从名师到大家,还必须再推一把,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张。” 潘莉说,“‘高校访学’与‘博导工作站’等措施就是针对‘大种子’的破局之举,也是常州市培育‘大先生’的关键一招。”

  和邀请大师讲学或者选派优秀教师到高校短期培训不同,常州市“向前走了一步”。2020年5月,当施璐嘉得知市教育局选派自己去南京师范大学访学一年时,惊讶万分。她当时担任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的执行校长,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这个机会实在太好了,弥补了我作为中师毕业生的缺失。”在高校的一年里,她比大学生更勤奋,每天5点半起床坐校车到南师大仙林校区上课,并跟随教授团队做课程设计、做“助教”,一年的大学学习,成为她专业成长的里程碑。

  与施璐嘉同行的共有7名教师,有的去高校之前就是特级教师或者正高级教师,有的这两年评上了正高职称。大家发自内心地觉得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和体系架构”,让自己原本的教学主张解决了“从何而来”“走向何处去”的问题,特别是“个人突破”找寻到了“理论根源”。

  而对于“博导工作站”,常州市教育局更是下大力气邀请全国教育界顶尖专家常态化到当地“带徒弟”。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委员史金虎早已评上正高职称,2021年,他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石伟平的工作站,“石老师是职教界最有影响力的教授之一,现在他基本每个月都过来做一场活动,给我们留作业。”常州市教科院学前与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蒋敏杰也早已是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他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启亮的工作站后,“深切感受到了‘学术熏陶’,领略到了‘学术之美’”。

  “我们努力让这些教师感受到,做研究、做学术就像呼吸一样自由自在。”俞群祥说,培养这些用一般标准衡量已“功成名就”的正高级教师或者特级教师,可能在数据上难以呈现效果,但“对一个城市的精神提升和品质追求,有着非凡的时代意义”。

  一辈子走在“大先生”的路上——让每个教师都感受到尊重

  “我终于又找到了沙老师!”这是去年让沙洲燕最高兴的一句话。在勤勤恳恳工作32年之后,沙洲燕退休了,常州市教育局专门为她拍了一部短片并在官方微信号播放。几万次的播放量,沙洲燕翻看一条条留言,感动异常。

  2022年起,常州市实施“光荣从教三十年”“荣誉退休”等制度,逐渐探索出教师全生命周期师德引导规范机制。在常州人看来,“大先生”的诞生,必须有土壤,这个土壤就来自对教师的普遍尊重,不仅是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尊重,还来自教育系统内部对教师职业生命的尊重。

  “人是需要仪式感的,仪式感能带给教师使命感。”潘莉说,每年专题片的拍摄对象都是一辈子兢兢业业的普通一线教师,“他们是教育的‘大多数’,退休的时候理应得到大家的尊重。”

  近两年,常州市相继选取40名普通教师每年由市级层面表彰,市领导颁奖。这不仅是对老教师的尊重,更是对年轻教师的引领与激励,“无论是专题片的留言,还是现场的氛围,都让参与者热泪盈眶。”潘莉说。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师曹小丽工作34年,做了整整30年班主任,今年10月即将退休却仍然坚守班主任岗位。在她的带动下,其所在的英语学科组人人抢着做班主任。“我一辈子没有什么突出的荣誉,不知道算不算光荣在岗30年,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好的‘先生’。”曹小丽说,自己做班主任30年,没有一名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一个学生如果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也许就可以改变他的人生。”

  培育“大先生”,关键在于成就教师,这不仅需要制度性设计,更需要打破很多条条框框,让教师的成长变成一件幸福的事情。

  近两年,在给教师荣誉感、幸福感做“加法”的同时,常州市又给教师工作压力做“减法”。2022年,常州市政府专门发文,统筹规范各类涉及中小学及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事项,严格落实年度清单管理和审批报备制度, “进校园”事项较2021年减少了50%以上。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培养比培训更为重要。我们的工作重点逐步从注重量化的论文课题教学评优,转移到更为关注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日常教学质量。”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潘小福告诉记者,为实现从培训到培养的整体转变,常州市对教师的评价关口正逐步下移,同行评价、学校推选的分量越来越重,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责是“认定”而不是“评审”,“最终的评价都指向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常州全市教师培训项目数量减少50%,并重新构建聚重点、破难点的教师职后全员培训体系,引入更多的实操性培训。2022年启动的青年教师ai场景化实操演练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缪春蓉先后两次参与ai场景化实操演练项目,她将其称为“教育场景萃取工作坊”。“每次都是选取一个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难题,一群人集中两到三天的时间分组头脑风暴,共同寻找凯发娱乐下载的解决方案。”她说,“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半,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分享经验、畅所欲言,共同提炼出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步骤,最后通过ai技术实景演绎。”

  “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形成100个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剧本,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危机处理等教育技能。”潘小福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完成小学、初中学段青年教师ai场景化实操演练课程,辐射青年教师2000人次,后续将全面服务新入职3年内的青年教师。“教师可利用手机小程序,通过‘看示范—演练—反馈—再演练’方式,解决实际难题,形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氛围,逐步打造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常州模式’。”

  全生命周期的荣誉体系、科学减负的评价改革、面向实操的全员培训,让常州教师队伍发展闪烁人性化的光辉,厚植了教育情怀诞生的土壤。常州市中山路小学党支部书记姜明红是该市2005年第一批名师工作室成员,先后领衔四轮名师工作室。今年55岁的“老姜”再次申报新一轮名师工作室,她说,自己这个年龄原本不用再带青年教师了,“但常州的教育生态特别好,大家都如此热爱教育,舍不得离开。”

  “建好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个人感受到尊重,点亮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情怀。”完利梅说,构筑良好的教育生态不仅对教师成长有业务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让教师绽放生命的激情,让一代又一代常州教师因为做“先生”的共同追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陈路

“先生”之路,行者常至
发布时间:2024-06-0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缪志聪 何刚 方欣

近年来,常州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奋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先生”之路,行者常至

  ■本报记者 缪志聪 何刚 见习记者 方欣

  一座城市的气质,往往由一座城市的人决定;而一座城市的人,往往因教育产生气质。常州有着独特的城市气质,以“脚踏实地,低调做事”闻名。在这个城市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这背后,是6万多名辛勤耕耘的教师守护着常州家庭的幸福和希望。

  “我们通过聚焦人民群众对教师队伍质量的关切,实现了师资水平的总体跃升,省级名师和市‘五级阶梯’优秀教师已突破万人。”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说,近年来常州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实施“常有优师”行动计划,持续探索高水平教师发展机制,奋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取得显著成效。

  疏通培育“大先生”的源头活水——让优秀的人才从教乐教

  2021年,清华大学李天宇硕士毕业后,入职常州市一中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短短3年,他已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光环效应,学生会更愿意听你说话,更愿意相信你。”李天宇说,这对他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督促,自己这几年坚持跟学生一起考试、学习,努力让师生关系变成相互促进彼此成长的过程。“看着学生越来越优秀,内心很满足,精神世界也变得格外充盈。”

  在常州人看来,优秀人才竞相从教是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完利梅认为,要做到“常有优师”,首要就是疏通培育“大先生”的源头活水,让越来越多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把好教师入口关,让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从事教师职业”。

  近几年,常州市不断创新聚才引智方式,建立“优才计划”组团式招聘、大学生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常年招聘、特需教师引进等多元化教育人才招引机制,中小学每年招聘新教师2000余名,心理健康教育、艺体等教师补充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坚持实施常州籍优秀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培养机制10余年,吸引优秀人才回(留)常任教,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

  贾怡蓝2022年从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我拿到南师大录取通知书后,就加入常州籍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生跟踪培养计划。”贾怡蓝说,大学期间,她每年都向常州市教育局提交自己一年的成绩单、个人总结以及各种获奖证明,“功夫下在了平时,毕业后非常顺利地入了编。”

  “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我们都了如指掌。在读培养对象的学费资助、学业监督、实践指导等都有专人跟踪。”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俞群祥介绍说,截至目前,市教育局共投入培养经费2000余万元,在培对象近100人。“这些常州籍优秀师范生在高校期间品学兼优,热爱教育事业,成为常州教师队伍的‘星星之火’。”近年来,常州市还对师范生跟踪培养计划进行了优化,以往本科4年毕业就必须回来任教,而现在只要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意愿,市教育局都给予支持。贾怡蓝告诉记者:“本硕7年每年都有1.5万元补贴,入职后,因为我在学习期间的表现还获得市教育局的奖学金。”

  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常州市从来不吝啬。常州市委、市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上升到人才强市的高度,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筑基工程。该市先后设立优秀教育人才奖励绩效、融合教育促进绩效、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激励绩效、课后服务补助等专项资金。确保“源头”的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常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大胆突破、消除桎梏,不断强化政策供给,出台很多相对灵活的举措。例如,在绩效分配上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责重多得”的分配制度,实行“1 x”绩效改革,树立“凭实绩”观念,杜绝“老好人”现象,打破“大锅饭”局面,形成收入体系更科学、更高效的“风向标”。常州市武进区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蒋蓉告诉记者,经过一系列改革,教师专项绩效坚持向“班主任、超工作量教师、优秀教师”倾斜,“有的每年相差数万元”。

  面对非师范专业新教师数量迅速增长的现状,常州市针对性实施非师范院校(专业)毕业新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记者在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看到,该校“后师范学院”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有粉笔字、舞蹈、声乐等课程。该校校长金磊介绍说,学校有一半教师是非师范生,为他们设置的“后师范学院”课程里31%是沟通类课程,57%是教育学类课程,“这些课很受年轻教师欢迎,每次一推出就被‘秒光’。”

  今年,常州市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新招聘教师跟岗实习机制,近50名县(区)新教师在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跟岗实习三年,帮助其“站稳讲台”,并同步实施银龄教师计划,一大批优秀退休教师积极参与示范课、集体备课、年轻教师带培等工作。

  “银龄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常州市教育局人事与教师工作处处长潘莉表示,多元化的人才增补机制,不能仅仅面向高校毕业生,还必须发挥一切能够发挥的力量,让热爱教育的老教师带着新教师一起成长,薪火相传。

  抓住迈向“大先生”的关键几步——让每个人的成长被看见

  常州市金坛区儒林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刘留工作不久就加入名师工作室,前年又加入常州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一批“老师傅”不仅教他课怎么上,还手把手带他做教育研究。去年,他迎来“大爆发”,在省级以上期刊一口气发表11篇文章。“在常州,只要你想,每一步都会有相应的平台,让你的成长如鱼得水。”刘留感慨地说。

  为了给好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常州市一直在想办法。1996年,该市率先启动“五级梯队”优秀教师评选,“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一步一个脚印,在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之外,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内驱力和积极性,需要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指向标,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引导教师规划专业发展、清晰专业路径。”俞群祥说。科学有序、层次鲜明、持续接力的培养体系,是常州市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第一招。近30年的实践,该市形成了“常有优师”全链条培育经验,“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已突破万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数23%。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教师曹燕是沿着5级梯队成长起来的教师代表,12年间,她从教坛新秀成长为特级教师。“回顾成长历程,每一个阶段的标准都清晰而全方位。”曹燕说,刚工作时自己身处一所乡村小学,并不清楚要怎样发展,“对照标准,我慢慢懂得不仅要潜心课堂,还要更多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针对学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反思教学规律,这些都让我的专业发展走得更远。”

  为推动教师队伍整体高质量发展,常州市还在教师和校长职业生涯成长的“关键处”搭建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培育站、名师导教等一系列团队建设项目,辐射区域、城乡、校际,有效释放了“雁阵效应”。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是有人陪伴的路走得更远。”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韩志祥介绍说,常州市于2005年启动名师工作室建设,3年一周期,现在已经是第六批。“近20年来,5批287个名师工作室培养出1000余名优秀教师,成绩显著。”

  以该市第五批名师工作室为例,参与的教师群体中成长出20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6名成员获评省正高级教师,24名成员发展为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86名成员发展为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师吴莉娜正是其中一员,经过3年的培养,她成为第六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名师工作室虽然核心成员只有10个人,但是每个人都会把周围的资源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向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努力。”

  在一批领军型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常州教师把做高尚师德的示范者、教育理论的构建者、教育实践的探索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作为追求目标,整个教师队伍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从名师到大家,还必须再推一把,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张。” 潘莉说,“‘高校访学’与‘博导工作站’等措施就是针对‘大种子’的破局之举,也是常州市培育‘大先生’的关键一招。”

  和邀请大师讲学或者选派优秀教师到高校短期培训不同,常州市“向前走了一步”。2020年5月,当施璐嘉得知市教育局选派自己去南京师范大学访学一年时,惊讶万分。她当时担任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的执行校长,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这个机会实在太好了,弥补了我作为中师毕业生的缺失。”在高校的一年里,她比大学生更勤奋,每天5点半起床坐校车到南师大仙林校区上课,并跟随教授团队做课程设计、做“助教”,一年的大学学习,成为她专业成长的里程碑。

  与施璐嘉同行的共有7名教师,有的去高校之前就是特级教师或者正高级教师,有的这两年评上了正高职称。大家发自内心地觉得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和体系架构”,让自己原本的教学主张解决了“从何而来”“走向何处去”的问题,特别是“个人突破”找寻到了“理论根源”。

  而对于“博导工作站”,常州市教育局更是下大力气邀请全国教育界顶尖专家常态化到当地“带徒弟”。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委员史金虎早已评上正高职称,2021年,他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石伟平的工作站,“石老师是职教界最有影响力的教授之一,现在他基本每个月都过来做一场活动,给我们留作业。”常州市教科院学前与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蒋敏杰也早已是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他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启亮的工作站后,“深切感受到了‘学术熏陶’,领略到了‘学术之美’”。

  “我们努力让这些教师感受到,做研究、做学术就像呼吸一样自由自在。”俞群祥说,培养这些用一般标准衡量已“功成名就”的正高级教师或者特级教师,可能在数据上难以呈现效果,但“对一个城市的精神提升和品质追求,有着非凡的时代意义”。

  一辈子走在“大先生”的路上——让每个教师都感受到尊重

  “我终于又找到了沙老师!”这是去年让沙洲燕最高兴的一句话。在勤勤恳恳工作32年之后,沙洲燕退休了,常州市教育局专门为她拍了一部短片并在官方微信号播放。几万次的播放量,沙洲燕翻看一条条留言,感动异常。

  2022年起,常州市实施“光荣从教三十年”“荣誉退休”等制度,逐渐探索出教师全生命周期师德引导规范机制。在常州人看来,“大先生”的诞生,必须有土壤,这个土壤就来自对教师的普遍尊重,不仅是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尊重,还来自教育系统内部对教师职业生命的尊重。

  “人是需要仪式感的,仪式感能带给教师使命感。”潘莉说,每年专题片的拍摄对象都是一辈子兢兢业业的普通一线教师,“他们是教育的‘大多数’,退休的时候理应得到大家的尊重。”

  近两年,常州市相继选取40名普通教师每年由市级层面表彰,市领导颁奖。这不仅是对老教师的尊重,更是对年轻教师的引领与激励,“无论是专题片的留言,还是现场的氛围,都让参与者热泪盈眶。”潘莉说。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师曹小丽工作34年,做了整整30年班主任,今年10月即将退休却仍然坚守班主任岗位。在她的带动下,其所在的英语学科组人人抢着做班主任。“我一辈子没有什么突出的荣誉,不知道算不算光荣在岗30年,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好的‘先生’。”曹小丽说,自己做班主任30年,没有一名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一个学生如果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也许就可以改变他的人生。”

  培育“大先生”,关键在于成就教师,这不仅需要制度性设计,更需要打破很多条条框框,让教师的成长变成一件幸福的事情。

  近两年,在给教师荣誉感、幸福感做“加法”的同时,常州市又给教师工作压力做“减法”。2022年,常州市政府专门发文,统筹规范各类涉及中小学及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事项,严格落实年度清单管理和审批报备制度, “进校园”事项较2021年减少了50%以上。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培养比培训更为重要。我们的工作重点逐步从注重量化的论文课题教学评优,转移到更为关注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日常教学质量。”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潘小福告诉记者,为实现从培训到培养的整体转变,常州市对教师的评价关口正逐步下移,同行评价、学校推选的分量越来越重,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责是“认定”而不是“评审”,“最终的评价都指向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常州全市教师培训项目数量减少50%,并重新构建聚重点、破难点的教师职后全员培训体系,引入更多的实操性培训。2022年启动的青年教师ai场景化实操演练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缪春蓉先后两次参与ai场景化实操演练项目,她将其称为“教育场景萃取工作坊”。“每次都是选取一个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难题,一群人集中两到三天的时间分组头脑风暴,共同寻找凯发娱乐下载的解决方案。”她说,“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半,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分享经验、畅所欲言,共同提炼出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步骤,最后通过ai技术实景演绎。”

  “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形成100个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剧本,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危机处理等教育技能。”潘小福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完成小学、初中学段青年教师ai场景化实操演练课程,辐射青年教师2000人次,后续将全面服务新入职3年内的青年教师。“教师可利用手机小程序,通过‘看示范—演练—反馈—再演练’方式,解决实际难题,形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氛围,逐步打造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常州模式’。”

  全生命周期的荣誉体系、科学减负的评价改革、面向实操的全员培训,让常州教师队伍发展闪烁人性化的光辉,厚植了教育情怀诞生的土壤。常州市中山路小学党支部书记姜明红是该市2005年第一批名师工作室成员,先后领衔四轮名师工作室。今年55岁的“老姜”再次申报新一轮名师工作室,她说,自己这个年龄原本不用再带青年教师了,“但常州的教育生态特别好,大家都如此热爱教育,舍不得离开。”

  “建好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个人感受到尊重,点亮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情怀。”完利梅说,构筑良好的教育生态不仅对教师成长有业务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让教师绽放生命的激情,让一代又一代常州教师因为做“先生”的共同追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陈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