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娱乐下载

| 关于凯发娱乐下载

标题 全文

凯发娱乐下载首页 > 头条新闻

“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凯发娱乐下载

作者:汤文清 发布时间:2024-04-1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今年9月,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第40个教师节。40年来,江苏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潜心育人、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代表,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本报本期起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40年那些闪亮的名字”专栏,特派记者分赴全省各地各校,通过采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优秀教师典型,或者与其师友、学生面对面交流,展现他们的授业光影与教育情怀,营造全社会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敬请关注。

17岁从教,心许儿童77年,斯霞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本报记者 汤文清

  南京市四牌楼4号,坐落于鸡鸣寺旁、北极阁下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东南大学仅一墙之隔。这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斯霞小学”。斯霞执教的68年岁月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这里度过。

  4月8日清晨,记者来到南师大附小。学校主路两旁的梧桐树在微凉春雨中吐露着新芽,道路的尽头静静伫立着一块斯霞手题的“爱”字石,教学楼里正传来琅琅书声。南师大附小校长李昌亮说,学校是斯霞最留恋的地方。2003年,斯霞在最后一次住院前,坚持让儿子用轮椅推着自己来到校园,她不愿惊扰任何人,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

  南师大附小同样没有忘记她。教学楼前是“斯霞广场”,校区西侧是“斯霞纪念馆”,校园里还建有一座斯霞半身像,二十多年来始终笑意盈盈地注视着校园里的孩子们。走进斯霞纪念馆,入口处诗人臧克家为斯霞题写的诗作格外醒目:“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时空的距离不断延展,斯霞的“童心母爱”教育精神定格为人们心中最明亮清晰的景深。

  1927年,17岁的斯霞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在当时,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好端端的女学生,怎么做了小学教员?”周围人为斯霞感到惋惜,斯霞却坚定认为:“当教员,和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一起,挺有意思;当教员,就是自食其力,应当引以为荣。”

  在动荡时局中,斯霞几经辗转,于1932年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1949年新中国成立,小学教师地位提高,被尊称为“人民教师”,斯霞也终于有了一张平静的书桌。她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平日里和学生一起吃住在学校,把所有空暇都投入教学研究工作中;她的教育才华也得以充分施展,“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和“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就在这里悄然生发、灿烂绽放。

  “当时小学教育界识字教学分两种流派,有‘南斯北霍’之称。‘北霍’是指北京的霍懋征老师,‘南斯’就是指南京的斯霞老师。”南师大附小副校长张岚介绍说,斯霞当时总结和倡导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原则,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斯霞还早早地开展跨学科教学,将美术、劳动等学科内容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围绕主题设计系列活动,比如在中秋节带着孩子们做月饼、读古诗,登上玄武湖旁的古城墙赏月怀远。

  1978年,斯霞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同年,南京市委组织部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我做惯了教师,不会当领导,也当不好。”斯霞坚辞不受,“也不要给我安排办公室、办公桌,我还在附小上班、上课。”

  在斯霞纪念馆的二楼,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常引得参观者驻足。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个木柜子和一张床,这就是斯霞生活了30年的宿舍实景还原。“这里的家具都是她用过的实物。斯老师带着5个孩子,数十年如一日地住在这里,每天工作备课到深夜。”陶若凡从2021年起担任斯霞纪念馆的讲解员,斯霞的简朴清贫让“90后”的她感动敬佩。

  这个小小的房间不仅记录着斯霞一家几十年的朴素岁月,还安顿过斯霞班上的许多学生——她在这里为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出棉衣;有学生家离学校太远,斯霞就和家长沟通,让孩子直接住到她的宿舍。南师大附小120年校庆之际,有年过古稀的校友回校参观,停在这间小屋的门口,眼含热泪激动得不能自已,“我在这张木桌边听过斯老师的教导,我的同学曾经睡过这张木床。”

  在斯霞长子孙复初的记忆中,母亲的身影总是那么忙碌。“母亲尽量压缩做家务时间,每天清早起来生炉子烧一锅饭,饭上蒸一碗菜,这就是我们一家人一天的吃食。”

  斯霞每天5点起床,做完饭后,就拿着课本到小树林中对着树木试讲,哪怕当天没有任何公开课。斯霞对课堂质量的精益求精,也让她有底气做到“平时上课怎么讲,公开课上就怎么讲”。她的每节公开课总是座无虚席,挤满了前来旁听的教师。

  “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叫对学生的母爱。”斯霞用一生践行着自己质朴的教育理想。50多岁时,她依然会和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玩在一起,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位热情活泼的斯老师。斯霞每天清晨会早早地到校门口,和到校的学生亲切打招呼,这样的师生互动,一直坚持到她退休。1995年退休后,斯霞仍然每天笑眯眯地到班里转一转。“每天到学校看看,我的心才踏实。”

  “1994年,我来到南师大附小工作,那时斯老师已经84岁了,但还是每天坚持到学校来。”语文教师高利源是斯霞的“关门弟子”,她一直记得,满头白发的斯霞常常一个人站在班级后面的窗户边,只是默默地听,默默地看。“下课了,她才走过来告诉我,黑板上的字要大一点,让最后排的同学也看得清;讲课时语速不能太快,音量不能太低……”这些细微的事情,无不体现出斯霞对学生的关爱。

  2004年1月,斯霞在南京病逝,享年94岁。她的墓碑下方刻着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20年后的春天,南师大附小依然草木灵动,万物生辉,爱的模样从未改变。“人生总有句点,精神终可传承。”南师大附小副校长郭静告诉记者,如今学校已连续多年设立“斯霞年度人物奖”,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广大教师做“斯霞式”的教师,青年教师也自发组成“学斯霞”小队,学习、传承、发扬斯霞精神。

  “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和锐意实验的改革勇气,将始终流淌在南师大附小人的血脉里,构成这所学校最深沉的教育基因。”该校党总支书记周卫东说。

  【人物简介】

  斯霞,浙江诸暨人,当代小学教育专家。

  斯霞1932年起任职于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上世纪50年代,斯霞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上世纪60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斯霞先后获评小学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9月25日,斯霞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责任编辑:陈路

“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发布时间:2024-04-1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汤文清

  编者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今年9月,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第40个教师节。40年来,江苏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潜心育人、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代表,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本报本期起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40年那些闪亮的名字”专栏,特派记者分赴全省各地各校,通过采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优秀教师典型,或者与其师友、学生面对面交流,展现他们的授业光影与教育情怀,营造全社会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敬请关注。

17岁从教,心许儿童77年,斯霞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本报记者 汤文清

  南京市四牌楼4号,坐落于鸡鸣寺旁、北极阁下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东南大学仅一墙之隔。这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斯霞小学”。斯霞执教的68年岁月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这里度过。

  4月8日清晨,记者来到南师大附小。学校主路两旁的梧桐树在微凉春雨中吐露着新芽,道路的尽头静静伫立着一块斯霞手题的“爱”字石,教学楼里正传来琅琅书声。南师大附小校长李昌亮说,学校是斯霞最留恋的地方。2003年,斯霞在最后一次住院前,坚持让儿子用轮椅推着自己来到校园,她不愿惊扰任何人,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

  南师大附小同样没有忘记她。教学楼前是“斯霞广场”,校区西侧是“斯霞纪念馆”,校园里还建有一座斯霞半身像,二十多年来始终笑意盈盈地注视着校园里的孩子们。走进斯霞纪念馆,入口处诗人臧克家为斯霞题写的诗作格外醒目:“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时空的距离不断延展,斯霞的“童心母爱”教育精神定格为人们心中最明亮清晰的景深。

  1927年,17岁的斯霞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在当时,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好端端的女学生,怎么做了小学教员?”周围人为斯霞感到惋惜,斯霞却坚定认为:“当教员,和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一起,挺有意思;当教员,就是自食其力,应当引以为荣。”

  在动荡时局中,斯霞几经辗转,于1932年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1949年新中国成立,小学教师地位提高,被尊称为“人民教师”,斯霞也终于有了一张平静的书桌。她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平日里和学生一起吃住在学校,把所有空暇都投入教学研究工作中;她的教育才华也得以充分施展,“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和“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就在这里悄然生发、灿烂绽放。

  “当时小学教育界识字教学分两种流派,有‘南斯北霍’之称。‘北霍’是指北京的霍懋征老师,‘南斯’就是指南京的斯霞老师。”南师大附小副校长张岚介绍说,斯霞当时总结和倡导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原则,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斯霞还早早地开展跨学科教学,将美术、劳动等学科内容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围绕主题设计系列活动,比如在中秋节带着孩子们做月饼、读古诗,登上玄武湖旁的古城墙赏月怀远。

  1978年,斯霞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同年,南京市委组织部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我做惯了教师,不会当领导,也当不好。”斯霞坚辞不受,“也不要给我安排办公室、办公桌,我还在附小上班、上课。”

  在斯霞纪念馆的二楼,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常引得参观者驻足。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个木柜子和一张床,这就是斯霞生活了30年的宿舍实景还原。“这里的家具都是她用过的实物。斯老师带着5个孩子,数十年如一日地住在这里,每天工作备课到深夜。”陶若凡从2021年起担任斯霞纪念馆的讲解员,斯霞的简朴清贫让“90后”的她感动敬佩。

  这个小小的房间不仅记录着斯霞一家几十年的朴素岁月,还安顿过斯霞班上的许多学生——她在这里为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出棉衣;有学生家离学校太远,斯霞就和家长沟通,让孩子直接住到她的宿舍。南师大附小120年校庆之际,有年过古稀的校友回校参观,停在这间小屋的门口,眼含热泪激动得不能自已,“我在这张木桌边听过斯老师的教导,我的同学曾经睡过这张木床。”

  在斯霞长子孙复初的记忆中,母亲的身影总是那么忙碌。“母亲尽量压缩做家务时间,每天清早起来生炉子烧一锅饭,饭上蒸一碗菜,这就是我们一家人一天的吃食。”

  斯霞每天5点起床,做完饭后,就拿着课本到小树林中对着树木试讲,哪怕当天没有任何公开课。斯霞对课堂质量的精益求精,也让她有底气做到“平时上课怎么讲,公开课上就怎么讲”。她的每节公开课总是座无虚席,挤满了前来旁听的教师。

  “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叫对学生的母爱。”斯霞用一生践行着自己质朴的教育理想。50多岁时,她依然会和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玩在一起,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位热情活泼的斯老师。斯霞每天清晨会早早地到校门口,和到校的学生亲切打招呼,这样的师生互动,一直坚持到她退休。1995年退休后,斯霞仍然每天笑眯眯地到班里转一转。“每天到学校看看,我的心才踏实。”

  “1994年,我来到南师大附小工作,那时斯老师已经84岁了,但还是每天坚持到学校来。”语文教师高利源是斯霞的“关门弟子”,她一直记得,满头白发的斯霞常常一个人站在班级后面的窗户边,只是默默地听,默默地看。“下课了,她才走过来告诉我,黑板上的字要大一点,让最后排的同学也看得清;讲课时语速不能太快,音量不能太低……”这些细微的事情,无不体现出斯霞对学生的关爱。

  2004年1月,斯霞在南京病逝,享年94岁。她的墓碑下方刻着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20年后的春天,南师大附小依然草木灵动,万物生辉,爱的模样从未改变。“人生总有句点,精神终可传承。”南师大附小副校长郭静告诉记者,如今学校已连续多年设立“斯霞年度人物奖”,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广大教师做“斯霞式”的教师,青年教师也自发组成“学斯霞”小队,学习、传承、发扬斯霞精神。

  “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和锐意实验的改革勇气,将始终流淌在南师大附小人的血脉里,构成这所学校最深沉的教育基因。”该校党总支书记周卫东说。

  【人物简介】

  斯霞,浙江诸暨人,当代小学教育专家。

  斯霞1932年起任职于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上世纪50年代,斯霞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上世纪60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斯霞先后获评小学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9月25日,斯霞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责任编辑:陈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