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娱乐下载

| 关于凯发娱乐下载

标题 全文

凯发娱乐下载首页 > 前瞻项目

开展“stem ”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凯发娱乐下载

作者:朱征 发布时间:2024-05-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ste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方法,学生在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和技能,有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南京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南外)从2015年开始,全面探索实施stem教育,并基于stem教育的融合理念,提出了“stem ”教育构想,不断探索师资融合、课程融合和资源融合等多维度的融合创新,旨在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后备人才。 

    

  师资融合,聚焦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南外“stem ”教师团队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多元学科带来多元视角,更呼唤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南外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每学期定时召开“stem ”教育工作推进会和总结会,并鼓励每一位教师分享自己的学术专长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校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开设各类专业讲座。南京理工大学的张翔教授分享其团队研究的小卫星;篆刻大师带领教师们体验传统篆刻与现代数字篆刻的不同魅力;东南大学的李东平教授分享国际汽车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带领“stem ”教师团队外出参观学习。团队曾前往上海纽迈创新科教基地学习磁共振技术,到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参观学习增材制造相关技术等。这些讲座、交流、参观,让教师们大开眼界,既促进了教师本学科专业知识的二次提升,也提高了其跨学科领域的教学技能,激发了团队共同开发跨学科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如今,南外“stem ”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团队成员领衔主持多项省级研究项目和课题,带动了一大批教师加入“stem ”教育的相关研究实践中。近6年,团队教师先后在《人民教育》《创新人才教育》《中国科技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90多篇,团队获得“南京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荣誉称号。 

    

  课程融合,探索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 

    

  一直以来,南外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批判思维力、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力、现代人格与社会行动力、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学校构建了包含基础性、拓展性和荣誉性课程的金字塔式课程体系,并且在这一课程体系的框架之下,积极打造“文史苑、艺海堂”等“十大校本课程群”。同时,学校也着力开发“stem ”教育相关课程群,包括聚焦学术性科学素养和科学家潜质培养的“奥赛场”、聚焦应用型科学素养和科学视角培养的“科学营”,以及聚焦实践性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创客间”等。 

    

  在“科学营”中,以基于“stem ”理念的化学课程为例,学生在拓展性课程中学会了如何使用红外、紫外、气相、液相等六大类分析仪器。在高二、高三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利用这些分析仪器,探究诸多日常生活中的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共同研究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同时又在学校“stem ”课程中测定头发、指甲中的重金属种类及含量,提出了“我们每天暴露在大气环境当中,身体和空气中的重金属种类及含量之间有没有相关性”这样的研究想法,并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组学生还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核心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中发表了学术论文。 

    

  南外还有许多跨学科合作课例成为教育界的优秀案例。在江苏省课程基地展示活动上,化学组周子艺老师和历史组周媛媛老师共同执教“出窑万彩——明清瓷器修复实验探究”,用化学实验方法研究历史,将现代科技融入历史传统;在全国历史教师研讨会上,历史组唐园园老师和艺术组郝世奇老师依托南京六朝的瓦当,开设了一节“透物见史”的展示课,将古代瓦当与艺术创作相融合;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展示活动的现场,化学组丁捷老师和生物组李萍老师共同执教“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探究”,揭示了试剂盒的构造和原理,将生物与化学教学完美融合在一起。 

    

  资源融合,构建“stem ”协同育人共同体 

    

  2020年,南外与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南京大学等一起组建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中心,统筹校内的课程基地以及五大学科竞赛,同时积极联络校外相关资源。 

    

  南外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在宁知名高校合作推进“走向大师”工程,并以此为引领,探索高中与高校“双高协同”、联合育人的新模式,尝试打破中学和大学的壁垒。学校多次邀请高校教授走进校园,开设科普讲座。从引力波到量子通信,从人机交互遥控操作机器人到智能机器人,从石墨烯到新能源新材料,学校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热点,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同时,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高校,参观高校实验室及其附属科研机构。学生在参观东南大学机器人实验室时,看到为残疾人设计的机械义肢后,产生了为机械手臂装上电子皮肤的创意,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丘成桐中学科学奖”银奖。南京大学王欣然教授主动邀请南外擅于编程的几位学生加入自己的团队,研究运用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二维材料智能自动化检测。 

    

  南外注重加强与南京的场馆开展合作,通过校馆合作,联动校内校外资源。学校先后与南京科技馆、南京图书馆、江苏方志馆、南京博物院等场馆建立合作关系,挂牌成立校外教育基地,开辟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近几年,学校又加强了与高新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融合,形成教育内外的合力。学校组织教师走进高新企业,学习了解新技术、新设备在中学“stem ”教育中的开发应用;组织学生走进高新企业,让高新企业成为南外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门、打开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的生动课堂。 

    

  南外在与校外资源联动的同时,也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几乎每个周末,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等场馆都有南外学子的身影,他们凭借自己对场馆、历史、文物的了解,用多种语言给外国游客讲解中华文明,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红马甲”。 

    

  (作者现任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曾于20158月至20235月任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发表于2024419日《江苏教育报》 

    

    

责任编辑:李月昭

开展“stem ”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4-05-0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朱征
ste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方法,学生在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和技能,有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南京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南外)从2015年开始,全面探索实施stem教育,并基于stem教育的融合理念,提出了“stem ”教育构想,不断探索师资融合、课程融合和资源融合等多维度的融合创新,旨在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后备人才。 

    

  师资融合,聚焦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南外“stem ”教师团队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多元学科带来多元视角,更呼唤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南外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每学期定时召开“stem ”教育工作推进会和总结会,并鼓励每一位教师分享自己的学术专长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校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开设各类专业讲座。南京理工大学的张翔教授分享其团队研究的小卫星;篆刻大师带领教师们体验传统篆刻与现代数字篆刻的不同魅力;东南大学的李东平教授分享国际汽车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带领“stem ”教师团队外出参观学习。团队曾前往上海纽迈创新科教基地学习磁共振技术,到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参观学习增材制造相关技术等。这些讲座、交流、参观,让教师们大开眼界,既促进了教师本学科专业知识的二次提升,也提高了其跨学科领域的教学技能,激发了团队共同开发跨学科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如今,南外“stem ”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团队成员领衔主持多项省级研究项目和课题,带动了一大批教师加入“stem ”教育的相关研究实践中。近6年,团队教师先后在《人民教育》《创新人才教育》《中国科技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90多篇,团队获得“南京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荣誉称号。 

    

  课程融合,探索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 

    

  一直以来,南外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批判思维力、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力、现代人格与社会行动力、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学校构建了包含基础性、拓展性和荣誉性课程的金字塔式课程体系,并且在这一课程体系的框架之下,积极打造“文史苑、艺海堂”等“十大校本课程群”。同时,学校也着力开发“stem ”教育相关课程群,包括聚焦学术性科学素养和科学家潜质培养的“奥赛场”、聚焦应用型科学素养和科学视角培养的“科学营”,以及聚焦实践性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创客间”等。 

    

  在“科学营”中,以基于“stem ”理念的化学课程为例,学生在拓展性课程中学会了如何使用红外、紫外、气相、液相等六大类分析仪器。在高二、高三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利用这些分析仪器,探究诸多日常生活中的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共同研究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同时又在学校“stem ”课程中测定头发、指甲中的重金属种类及含量,提出了“我们每天暴露在大气环境当中,身体和空气中的重金属种类及含量之间有没有相关性”这样的研究想法,并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组学生还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核心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中发表了学术论文。 

    

  南外还有许多跨学科合作课例成为教育界的优秀案例。在江苏省课程基地展示活动上,化学组周子艺老师和历史组周媛媛老师共同执教“出窑万彩——明清瓷器修复实验探究”,用化学实验方法研究历史,将现代科技融入历史传统;在全国历史教师研讨会上,历史组唐园园老师和艺术组郝世奇老师依托南京六朝的瓦当,开设了一节“透物见史”的展示课,将古代瓦当与艺术创作相融合;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展示活动的现场,化学组丁捷老师和生物组李萍老师共同执教“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探究”,揭示了试剂盒的构造和原理,将生物与化学教学完美融合在一起。 

    

  资源融合,构建“stem ”协同育人共同体 

    

  2020年,南外与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南京大学等一起组建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中心,统筹校内的课程基地以及五大学科竞赛,同时积极联络校外相关资源。 

    

  南外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在宁知名高校合作推进“走向大师”工程,并以此为引领,探索高中与高校“双高协同”、联合育人的新模式,尝试打破中学和大学的壁垒。学校多次邀请高校教授走进校园,开设科普讲座。从引力波到量子通信,从人机交互遥控操作机器人到智能机器人,从石墨烯到新能源新材料,学校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热点,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同时,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高校,参观高校实验室及其附属科研机构。学生在参观东南大学机器人实验室时,看到为残疾人设计的机械义肢后,产生了为机械手臂装上电子皮肤的创意,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丘成桐中学科学奖”银奖。南京大学王欣然教授主动邀请南外擅于编程的几位学生加入自己的团队,研究运用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二维材料智能自动化检测。 

    

  南外注重加强与南京的场馆开展合作,通过校馆合作,联动校内校外资源。学校先后与南京科技馆、南京图书馆、江苏方志馆、南京博物院等场馆建立合作关系,挂牌成立校外教育基地,开辟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近几年,学校又加强了与高新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融合,形成教育内外的合力。学校组织教师走进高新企业,学习了解新技术、新设备在中学“stem ”教育中的开发应用;组织学生走进高新企业,让高新企业成为南外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门、打开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的生动课堂。 

    

  南外在与校外资源联动的同时,也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几乎每个周末,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等场馆都有南外学子的身影,他们凭借自己对场馆、历史、文物的了解,用多种语言给外国游客讲解中华文明,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红马甲”。 

    

  (作者现任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曾于20158月至20235月任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发表于2024419日《江苏教育报》 

    

    

责任编辑:李月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