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状态,具有强大的导向效应和浸润效应,是一个强大的磁力场。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多种多样。新生代的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思想观念、视野见解、知识储备以及学习生活的环境,已与往日大不相同,如果我们还是墨守成规,结果可能会南辕北辙。那么如何建设新时代的班级文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条路径入手。
制度设计刚柔并济。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层面。班级管理制度必须具有刚性约束力,但又不能“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必须在制度中彰显关怀,既有柔性又有刚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有了认同感,制度才能走入内心,具有强大的执行力。我们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班级管理细则由班委会讨论确立,从管理初衷设计到具体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兼容并包。这样,班级的制度文化既体现了共性又有着班级的鲜明的个性特色,具有可触摸感和认同感,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具体化,使班级在良性指向的管理框架中运行。
当下“以生为本”的理念得到高度重视,制度设计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模式,更多的是引导与护航。刚柔并济的班级制度文化,有助于在宽松有序的氛围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多样活动树立班风。班风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是班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用好时机,举办活动是树立良好班风、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例如,笔者在关注本地本校学生图书阅读情况的同时,敏锐地发现学校对口支持的西部地区学校学生缺乏图书。于是我通过网络空间,现场展示对口支持学校的阅读书屋建设情况。在现场氛围的感染下,班级自发组织了捐书活动。班级还发出献爱心倡议,迅速在学校产生“应者云集”的效应。就是这样的小事,聚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团结友爱的班风就这样春风化雨般自然生长并蓬勃壮大。
优秀的班风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次次集体活动中形成的。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活动,是建设优良班级文化的必由之路。
正视现实善于引导。信息时代快节奏的运行方式,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认知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认为,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新知识的方式,是不可阻挡的,也是无法回避的,其对学生的影响远不是“一禁了之”能解决的。堵是下策,唯有疏导和引导才能“物尽其用”,“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笔者组建了班级群,由班级干部代表、优秀家长代表和科任老师负责管理,全程介入。我借用微信群等向学生发送学校通知,向家长点对点报告学生状态,对班级出现的情况进行网络匿名分析、评价,让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协同推进,共同建设班级文化,形成有效合力。在“双减”全面铺开、“五项规定”与“五项管理”全面落地的今天,我通过合理引导,一方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一方面也让家长能够和学校即时互动、一起前行,对学生成长进行立体化护航。我还充分关注有特长的学生,树立榜样,带动全体。比如,对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他们的优秀习作张贴在班级公示栏,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大幅提高。“文以载道”,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信息时代给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善于创新,把文化建设由平面引向立体,使班级文化更加生动、活泼、接地气。这样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当然,班级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持续发力,在课堂内外整体联动、共同发力,方能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作者系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如东县德育学科带头人)